麻风光谱免疫分类再认识

来源 :2018年全国麻风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风的临床表现不同是ML进入宿主体内引起不同组织病理反应的结果。通常人们对光谱免疫分类的认识和理解是建立在保护性免疫基础上,而忽视了病理免疫反应在导致的皮肤和神经组织病理改变的重要性其实两者存在是有利有弊,是相互关联的,不可或缺的矛盾统一体。在免疫力完整的人体上,ML侵入机体后被限制、破坏、消灭清除,因而不会发病。当宿主免疫力有不同程低下时,则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如免疫力轻度低下时,发生局限性病变免疫力重度低下时,发生全身病变。患者有效抗菌免疫力有强有弱,破坏性超敏反应有轻有重,使临床表现呈谱系状分布,出现了严重程度不同的中间类型麻风表现。一个科学、实用、可行的客观分类需要建立在临床表现、细菌学、病理学及免疫学的基础上或检查结果作为分型依据。在基层麻防医疗机构分类中,往往缺少免疫及组织病理学,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临床表现和细菌检查来分型归类的,不可避免出现了分型延误或错误,特别对Ridloy-Jopling五级分类法中尚未涉及到的斑状麻木、纯神经炎麻风及未定类分型更为困难。随着麻风基础研究及诊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深入认识,麻风分类也应不断完善更新和发展。
其他文献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和周围神经。儿童催患麻风病危害更大,主动就诊能力低,“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工作落实不到位,容易发生畸残,影响患者终生工作和生活。本次报道的姐弟同患麻风病,姐姐14岁起病,弟弟11岁起病,姐弟均为14周岁以下儿童年龄段发病,流行病学调查,姐弟居住自然村既往无麻风病史,家族内亦无麻风病史,传染来源不明确;姐弟俩同为学生,社会活动相对
麻风是由麻风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麻风患者的皮损多形性,就形态学而言,无特异性。皮肤附属器毛发、汗腺、皮脂腺和指趾甲也可受累及,其中眉毛脱落更引起人的注意。神经受累表现为浅感觉障碍、神经痛和畸形。主要受累的神经千有面神经、尺神经、挠神经、正中神经、排总神经和胫神经。面神经受累主要表现为兔眼尺神经受累表现为小指无名指屈曲不能伸直,形成爪形手;挠神经受累表现为垂腕;正中
本文探讨了龙胆泻肝汤的源流出处以及方名释义和立法依据,并对方剂组成与方义分析;阐述了龙胆泻肝汤的功效和主治病证,并列举了龙胆泻肝汤在皮肤科病证及性病典型病例应用.
本例患者依据其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诊断明确,分类上应属于单纯性淋巴管瘤。在临床上应与尖锐湿疣、化脓性肉芽肿、汗管瘤、毛发上皮瘤、传染性软疣、乳房外Paget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相鉴别。实验室及病理检查是避免误诊的主要依据。治疗淋巴管瘤的主要方法存冷冻、激光(氢激光,C02激光,二极管激光)、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及注射硬化剂治疗等。在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由于不适当的手术方式或切除不足,术
目的:了解广西南宁性病门诊淋病患者合并感染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情况.方法:应用涂片和培养法进行淋球菌检测,免疫层析法进行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液体培养法进行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结果:300例淋病患者中,沙眼衣原体感染35例(11.7%),解脲脲原体感染82例(27.3%),人型支原体感染53例(17.7%).结论:淋病患者合并感染衣原体支原体比例较高,临床上对淋病患者应进行相关病
目的:掌握临沂市麻风村建设分布、隔离治疗麻风现症病人和收容康复麻风愈后病人情况,探讨今后麻风村沿革趋势.方法:设计调查表,对临沂市麻风村建设布局、麻风病人入住治疗和愈后康复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历史上临沂市共建设44个麻风村,占地7061亩,房屋面积34760平方米,累计隔离治疗麻风现症病人4135例,收容麻风愈后病人1200人.目前全市尚有4个麻风村,居住着46名麻风愈后病人.结论:麻风村在隔
Ⅱ型麻风反应又称麻风性结节性红斑,系麻风杆菌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反应,属体液免疫反应,常发生于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病人。2例面部、四肢均出现结节性红斑等症状,符合Ⅱ型麻风反应诊断。用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红斑可减退也支持此诊断。在无正规抗麻风治疗情况下予激素治疗,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患者麻风反应复发可能与激素治疗有关。建议诊断未明确时应避免盲目使用激素,因可引起严重的激素副作用甚至
本文报道两例麻风病例.两例患者临床特征均不典型,病理组织病理检查均提示麻风诊断,本病诊断较难的原因有:麻风病为中国目前基本消灭的传染病,目前处于低流行状态,临床诊疗中容易被忽略。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随着对麻风病的深入研究,逐步认识到麻风病发病与机体免疫密切相关.本文就麻风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逃逸及遗传易感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为了改善和提高麻风休养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方法:以增强医患关系、环境建设,老年慢性病的管理.结果:医患关系、环境建设提高了麻风休养员的满意度.结论:对麻风休养员消除歧视,促进麻风休养员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