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霉菌毒素中毒

来源 :2007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oqy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霉菌的性状、霉菌毒素产生的生物机理及霉菌毒素的特点,论述了该毒素致病的原因,如毒素的强腐蚀性引起整个消化系统发生炎症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使饲料报酬降低、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抑制色素的代谢和沉着,加之肠道对色素的吸收障碍,引起禽喙和爪子着色不良等,探讨了常用霉变饲料的处理法,包括营养解毒法、吸附法、酶制剂及添加霉毒清法。
其他文献
德宏州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3.0万hm2左右,占全州耕地面积的40%有余,产量约占全州粮食总产量的40%,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玉米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粮、经、饲三用作物,玉米生产对德宏州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分析了国内外玉米发展现状,从4个历史阶段的划分,较为详细地综述了德宏州玉米生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就品种、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传统习惯、土壤气候等方面分析了德宏州玉米生产发展的制约因
本文主要针对一次可收获两行玉米,并且整机体积要小,转弯半径要小,操作要方便,保养维修要简单安全,采用液压折腰转向原理对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进行设计研究,达到整机结构配置新颖独特,实现收获自走式,集穗箱拖车式;使转弯半径达到2.5米,工作部件摘穗辊设计为“螺旋圆锥凸棱组合式”,具有抓取能力强,籽粒损失少的作用。
玉米植株高大、适应性强、分布广,是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主要作物之一。本文收集整理我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研究文献,分析了我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分布特点、不同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生长环境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应,对我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现状作了归纳和分析,为我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研究提供参考。
玉米是吉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在玉米生产中每项农事操作都可以采用动力机械去完成。目前吉林省玉米生产中使用机械最多的是整地、播种和脱粒,其他作业环节如中耕、施肥、病虫害防治及收获,也都有相应的农机具,但在生产中应用面积不大。本文从吉林地区玉米生产及产业形势与作物特点,地理区域特点、粮食生产地位,针对现阶段玉米机械化生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对策。
病害诊断是专家系统的重要分支,在病症推理过程中,传统的病害诊断专家系统多借助语言文字描述,推理规则难于理解,本研究根据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将图像指认方法与传统文字规则推理技术相结合,更加适合于计算机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足的农户使用。改善了病害诊断专家系统的应用效果,利于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
为了探讨春玉米高密度高产群体叶面积系数(Leaf areaindex,LAI)动态变化特征对产量的作用效应,研究了两个品种吉单209(JD209)、郑单958(ZD958)不同密度群体各生育期LAI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动态特征参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密度群体LAI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随密度增加峰值增大,相同密度下ZD958群体 LAI 大于JD209,表现较强的耐密性。两
在长期定位条件下,考察不同耕作方式夏玉米产量性状,经过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后,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双季免耕的处理(双免)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同时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翻免)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旋免)连续两年平均增产19.43%和7.35%:“双免”处理增加了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减小了秃尖度;“双免”方式种植的玉米
将高粱、玉米、谷子、小麦、长穗偃麦草、大麦、硬粒小麦等33份材料的基因组DNA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转入36份普通小麦,创造了大量具有利用价值的变异材料,同时选育出一系列的小麦新品系,其中将高粱的DNA导入小麦陇春13,成功选育出了高产、抗逆、耐盐碱小麦新品系89122,较原受体(陇春13)增产21.06%;在盐碱地比当地主栽品种V26增产10.5%,比原受体增产22.5%,光合效率明显提高。通过RAP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引起小麦面粉及面制品颜色褐变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利用基于L-DOPA方法对南大2419×望水白F9:10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群体在3个种植环境下的籽粒进行了PPO活性分析,并结合该群体已构建的覆盖小麦基因组3360 cM,包括408个标记33个连锁群的遗传框架图,对控制小麦籽粒PPO活性
本文介绍了常规饲料原料中非淀粉多糖的组成,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多糖和果胶多糖,论述了SNSP(水溶性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并结合常用饲料原料中主要营养价值与非淀粉多糖类抗营养因子就选用非淀粉多糖酶的方法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