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在臺灣的發展與影響

来源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xy05js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走在台湾各地街头,每每可以看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路名印入眼帘.到了端午,人们一样吃着粽子看着龙舟比赛.每逢中秋,人们依然吃着月饼赏着明月.上馆子吃饭,一样拿着筷子.存了点钱,一样习惯买房置产.装潢房子、居家布置,照看风水.婚嫁入厝,还是会翻看黄暦.过农历新年,红包压岁钱一样令人期待.这些中华文化的传统,仍一如过往处处在台湾人的生活中继续实践着.
其他文献
要探寻中国未来发展之路,需要认真回顾中国过去的历程,至少,要从晚清以来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开始研究.从魏源、王韬、郑观应、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到国民党人与共产党人,一代又一代人在苦闷中摸索.今天,海峡两岸都认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社会情况的制度,但也都认为目前的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国家何以强盛,民族何以复兴?作为跨越国、共两党的历史人物孙中山先生,其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路径探索仍具有现实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将人类的创意作为产业发展资源的新兴产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工业社会以消耗大量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有着无烟工业、朝阳工业之称的文化创意产业.从国际上来看,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史研究创意产业的先驱者和领导者,约翰·霍金森拥有着"创意产业之父"的头衔.近年来,美国、日本、法国和韩国等国家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了各自在国际上
尽管当前台湾和香港都出现在政治势力操作下,而形成青年自我民族和文化否定的逆反现象,然而,随着中华文化在中国大陆、台、港、澳四地不断的文流、吸收、反馈和再造,中华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新时代的功能。
有关抗战史的讨论在去年对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场合,两岸与国际学者在中国大陆和台湾进行深入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两岸的领导人都在适当的时机发表谈话强调「两岸共同研究抗战史」的重要性.
文化对于政治的影响为何?这个问题是学界长久以来所关注的议题.学者Gabriel Almond和Sidney Verb指出,对文化的研究应从民族性(national character)着手探究,但其困难之处在于民族性缺乏一致的客观标准,Almond与Verba作为建立以「政治文化」研究途经的首批学者,提出民主的发展与政治文化紧密相邻,并建立客观的指标,开始使得政治文化成为可探究的议题.然而,文化与
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包含食、衣、住、行、育、乐各面向的表现形式,与价值观、族群意识等精神内涵,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建设工程,最直接的透过教育部与文化部的政策力量,便能产生风行草偃、移风易俗的教化效果,然而若是想使社会绽放百花齐开的文化活力,便需要开放、多元、弹性与保障智慧财产权的政策,引导民间团体、企业投入文化创意工作,得以市场化、产业化、普及化.
「打开城市外交,和世界做朋友」在全球化的时代,城市的功能日渐增加,世界各大城有鉴于相互交流可以缩短彼此间的社经差距及文化隔阂,并可藉由实质的议题和技术援助之共同合作,促进彼此于城市发展的进步,进而提升城市治理的能力及在国际间的竞争力,无不稹极推动城市交流,以文化、科技、体育与经贸的交流发展埠际合作.
从冲突到和解,再由和解到冲突,似乎已成为两岸不可逆转的互动模式,因为台湾执政党的更迭,使得原本两岸能借由和解,再进一步到「命运共同体」的期待又回到和解前的「冷对抗」.2的确,审视当前的两岸关系,犹如云霄飞车般的跌宕起伏.之前,在马英九执政时期的积极努力下,两岸关系一直朝着「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道路.但是,难以预料的是,台湾爆发了抵制《两岸服贸协议》的「太阳花学运」,着实让大陆搞不明白,台湾人
台湾文化,由于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过去两千年的移民社会,由多样化的人种族群所组成,且不同时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现.从最早期的南岛文化、古闽越文化,到中期的海盗文化,地理大发现後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带来的早期欧洲文化,明郑时期以后东南沿海汉族开始大规模开恳而带来的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宗教开始对本区域发生影响,再到后来又混合日治时期的文化与受日本皇民化影响,20世纪中叶起
哈伯玛斯体认到,当科技理性无限上纲,通过与系统一致的报酬所反映的生活方式都无法落实的加以合法化,那麽幸福的生活可能意味着某种良好的关系而非物质名利,互为主体的共存或许是人们从压迫中解套的道路满足可能不再是某些压制必需进行以造成某方胜出的时刻.所以哈伯玛斯承接了韦伯「理解的社会学」中的「意义」的概念加以语用学的改良以及马克思的「行动」概念,做成了「沟通行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