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S145N变异毒株的致病性研究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在研究1998~2008年中国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分离株HA基因的进化时发现有2个致病性最强的毒株因HA基因第145位氨基酸的突变导致产生一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从而使其不与单抗H6、F6等反应。为进一步探究这类变异毒株HA基因变异对H9亚型AIV的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对12株具有上述血凝素分子特征的H9流行毒株进行了致病性方面的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这类毒株在HA裂解位点处仅有1个碱性氨基酸,均为典型的低致病性AIV毒株,但145位氨基酸均发生漂变(S→N),导致在145~147aa多了一个糖基化位点NGT,并丧失了与单抗的血凝抑制反应特性。该类毒株对SPF鸡胚、鸡和细胞的致病力大大增强,EID50、ELD50为10-8.0~-9.5/0.2ml,高于疫苗株1~2滴度;MDT/MLD最低,多数在60~80h;1日龄SPF鸡的ICPI为0.23~1.7,6周龄SPF鸡的IVPI为0.21~1.1,而疫苗株均为0;可以在不加胰酶的CEF、CEK、DF-1、MDCK单层细胞上不经适应而直接繁殖,12~24h出现病变。人工感染SPF鸡或免疫鸡,从第2天起均可从咽喉、泄殖腔分离到病毒,免疫抗体或同源抗体均不能阻止其攻毒后的排毒。表明这类毒株致病性的增加与HA基因的变异密切相关。因HA基因145-147aa位增加了一个NGT,蛋白结构分析显示血凝素头部蛋白减少了一个β折叠。三维空间构象的变化导致抗HA抗体作用位点的变异或缺失,并影响其邻近的受体结合位点,从而改变该毒株的抗原性和其它生物学特性。这是一类HA蛋白S145位发生变异的毒株,虽然约占当前流行毒株总数的5%-7%,但它更能抵抗机体的防御机制,因而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在强大的免疫压力和自然选择下这类毒株有可能逐步成为优势毒株,造成更大的危害,这为该病的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他文献
Leachii支原体可直接引起犊牛的多发性关节炎、牛乳房炎、犊牛肺炎相关疾病以及母牛流产。研究显示,静脉注射、气管内灌注以及口服途径接种均不能导致犊牛发病,认为用污染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是Leachii支原体传播的一种主要途径。免疫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采用PCR技术检查牛精液中的Leachii支原体,以控制该病原通过人工授精发生大规模传播。
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ylate,c-di-GMP)是在细菌中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分子,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环二鸟苷酸作为免疫调节剂作用于真核细胞可产生很好的免疫调节作用,一系列的体内、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其有可能成为具有潜力的疫苗佐剂.本文宗述了c-di-GMP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免疫特性和作为疫苗佐剂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体外的实验表明c-di-GMP对正常大鼠肾
微生物从发现、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多年历史,其利用价值的开发也不断的被广大科研人员所研究,从最初的单一发酵食品到现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卫生、植物疾病防治、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等均表现出微生物在人类、动植物乃至所有生物及非生物方面均有不可比喻的利用价值.本研究以霉菌和酵母菌两个菌属的不同菌种为例对其作用、发展前景及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对微生物系列中的微生态制剂进行探讨,表明微生物是一种潜在的可利用资源,
小鹅瘟即鹅细小病毒,鹅细小病毒主要感染3-20日龄的雏鹅或雏番鸭,使其形成急性、亚急性败血症传染病.本文对小鹅瘟的流行特点、生物学特性、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研究进展做出了综述,并对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做出了重要的总结.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引起鸭、鹅等多种禽类以减料、产蛋下降和伴有一定死淘率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淘率高,给我国的养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2010年给我国的养鸭业造成的损失达50亿元.本文围绕着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生物学特性、病毒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鸭坦布苏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新发重要人兽共患传染病,呈全球分布,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动物养殖业健康发展。HEV有四种基因型(Ⅰ、Ⅱ、Ⅲ、Ⅳ型),但HEV只有一种血清型,因此应用HE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是最为经济、有效、可行的HE防控手段。目前HEV尚不能在体外细胞中进行稳定的大量培养,从而阻碍了HEV灭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明树突状细胞(DC)表面的甘露糖受体是否有助于捕获口蹄疫病毒(FMDV)VP1-VP4融合蛋白,并活化T细胞产生应答。通过pET32a-VP1-VP4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FMDV VP1-VP4融合蛋白。将获得的蛋白负载于甘露糖受体抑制剂处理的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并与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以空载的BMDCs和单独T细胞培养组作为对照。分别收集不同时间点的共培养上清
应用MARC-145细胞从河北邢台某猪场的病猪脾脏和淋巴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命名为HB-Xt1).经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实验检测,HB-Xt1能够与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E蛋白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RTPCR与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毒株的ORF5序列与国内近年流行的高致病性PRRSV分离株JXA1和HuB2的相似性在99.8%以上;非结构蛋白Nsp2基因中存在不连续的两处缺失(分别缺
为了解闽西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毒株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演化规律,本研究收集了闽西不同区(县)的6株PRRSV,并对其ORF3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6株PRRSV ORF3基因与国内HP-PRRSV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2%~98.8%和97%~98.5%;而与VR-2332、CH-1а等经典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7.8%~94.5%和
血凝素HA蛋白基因变异频率很高,最能反映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程度,其变异能够直接决定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和抗原性变异化,甚至单氨基酸的突变,尤其是抗原位点和潜在糖基化位点处氨基酸的突变即可影响到病毒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因此,实时监测HA基因的进化对于有效预防本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