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与文化馆发展

来源 :2017年中国文化馆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体制机制创新,这有利于文化馆发展.依法治文,形成文化法制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滞后、文化治理能力不强的问题,完善文化馆发展生态.问题导向,激发文化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活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新文化馆服务模式.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仅是其本身要有永不停息的变体和创新的可能,展现出文化创造的多样性发展,而且还能够成为人民群众充满文化气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在此方面,文化馆的职能作用极其重要且无可替代.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展示、传播等方面的重要措施,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手段,包括数字化采集、数字化传播、数字化展示,有效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
《杨柳青》内刊是西青区文学类群众文化的交流和展示平台,也是代表西青文化、西青文学的特色内部刊物.本文将针对《杨柳青》内刊,结合当前群众文学的发展现状、发展土壤,通过对习近平在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的认真分析以及“东丽杯”全国文学评奖活动探寻《杨柳青》内刊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形式,在众多内刊得以繁荣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杨柳青》内刊带动群众文学的整体提升,如何在内部免费交流的环境下实现《杨柳青》的群
群众文化建设是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服务对象之一便是属于特殊群体的老年群众.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文化馆应顺势而为,针对特殊群体中的老年群体展开更多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尤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助出发,助益我国的健康老龄化发展.本文将从群文美术教育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角度为出发点,以西城区第二文化馆老年美术培训班为例对此展开探索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和互联网时代精神密不可分,大数据时代数字化信息逐渐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今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已经将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升至立法层面.未来公共文化大数据将为政府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并促进以数据为引导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由过去粗放式朝着精准化、个性化的方向转型升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建设已是大势所趋.
通过对昆山文化馆的研究对比发现,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浅尝辄止的文化氛围,冲击着文化馆传统文化输出方式.文化馆固有的管理运行体制无法契合庞大的受众群众多样需求.传统的文化馆日渐式微.作为文化输出终端之一,文化馆担负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能作用,它承受着高科技带给文化发展的重压.化解压力为动力,文化馆需要创新发展模式,融合高科技手段,转型发展重新适应当代社会需求.从设计理念、
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文化馆引入新媒体,丰富了文化馆的服务内容,延伸了文化馆的服务链条,提高了文化馆的服务效能.
克拉玛依的城市文化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实与未来,也承载着传统、坚守与梦想,城市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重要的生产力.文章通过回顾城市建设发展过程,梳理沉淀在这里的主要文化形态特征、精神气质,为展现了克拉玛依城市文化未来发展的基本路径和主要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是民族融合、进步与发展的源泉,逐步彰显的思想道德民族力量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美学精神的综合体现,少数民族美学精神是中华美学的重要构成.回顾长阳土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自信是长阳土家文化传承问题的根源,许多去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影响了文化自信,怎样才能重拾土家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对重拾土家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级文化馆、群艺馆的人员队伍得到充实,基础设施得以完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服务效能得到提升.尤其各级“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和加入,他们积极的、创造性的工作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获得了巨大的助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诸如,服务体系的服务场馆布点不均、覆盖面不广,公共文化服务尚不能够达到均等协调,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严重缺失等短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群众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原有的一些内容匮乏、形式单一的群众文化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现今人们的需求,而群文工作者老龄化、青黄不接等现象也普遍存在.如何发挥文化馆职能优势,搭建平台、广纳贤才,培育、建立、壮大青年群文人队伍,让他们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排头兵,是一直以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结合奉贤区文化馆近年来在基层群文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创新实践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