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可升华稀土配合物Tb(TEA)4Cl3的制备及荧光性质研究

来源 :第十七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升华型稀土配合物荧光材料Tb(TEA)4Cl3采用乙酰水杨酸(aspirin)作为初始配体,无水乙醇为溶剂,三乙胺(TEA)作为碱和第二配体使用,加入一定量乙醚后发现有产物生成。作为对比,同时通过蒸发部分溶剂合成了新型稀土配合物Tb(aspirin)3(TEA)x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除了含有乙酰水杨酸配体,还有少量三乙胺作为配体。这说明了乙酰水杨酸和三乙胺在无水乙醇溶剂中都能够和Tb3+发生一定程度的配位,而加入乙醚后有助于三乙胺与Tb3+配位,在单独无水乙醇溶剂中乙酰水杨酸更有利于与Tb3+配位。两种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分析(TG)、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分析,证明了其组成并研究了其荧光性质。
其他文献
采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手段研究了在LB固体培养基、黑暗有氧条件下培养的沼泽红假单胞菌(Rp.palustris)全细胞的吸收光谱,发现在近红外区域没有典型的天线系统LH复合物的800和865 nm吸收.荧光显微镜的结果表明在蓝绿光激发情况下,λ>600 nm红外区域没有明显的荧光发射.通过采用冷丙酮/甲醇(7/2,V/V)溶液萃取Rp.palustris全细胞中的色素分子,并检测其吸收光谱,
采用分光光度法,以二溴苯基荧光酮(DB-PF)为显色剂,研究了DBPF与头孢哌酮(CPZ)络合物的可见光谱性质及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CPZ在1.291~6.455 μg· mL-1范围内遵循比尔定律,回归方程为:A=0.562ρ-0.088 4(ρμg·mL-1),检出限0.061 4 μg·mL-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94×104 L·mol-1·cm-1,相关系数为r=0.999 1,
进行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对抗凝药物华法林的荧光增强作用研究.探讨了华法林与HP-β-CD的包合特性.并与β-环糊精(β-CD)对华法林的荧光增强作用和包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HP-β-CD对于华法林的荧光增强作用大于β-CD.基于HP-β-CD的荧光增强作用,研究建立了一种荧光光谱测定华法林的新方法.应用于药物片剂华法林钠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运用荧光光谱法在生理条件(pH 7.40)下,研究了咖啡因,茶碱和二羟丙茶碱与卵清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咖啡因,茶碱和二羟丙茶碱对卵清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热力学参数;根据热力学参数的变化,确定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焓和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而且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步荧光光谱法
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同步荧光、三维荧光、分子模拟等方法,在近生理条件下研究了DDB及其四种结构类似物对HSA荧光猝灭的作用机理,计算出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热力学参数和结合距离等参数,并确定了DDB及其结构类似物与H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比较了DDB及结构类似物与HSA相互作用之间的差异,并从分子结构上进行解释。
利用气液界面上双亲季铵盐单分子膜与亚相中铕配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具有发光特性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利用Langmuir-Blodgett (LB)膜技术制备了多层薄膜,研究了薄膜中铕配合物的稳态及其瞬态荧光光谱。结果发现,与溶液中铕配合物相比,LB膜中铕离子的5D0? 7F2跃迁的相对强度明显提高,并出现两个荧光寿命。这说明LB膜的紧密排列对铕离子的发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铕配合物可能存在两种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对头孢噻吩(CP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了不同温度下CPT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通过体系热力学参数推出其作用力类型。根据F(Φ)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了体系中给体与受体的结合距离,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探讨了CPT与BSA作用前后白蛋白的构型变化
通过对四个厂家8个批次的广东凉茶颗粒样品的荧光光谱测定,对其图谱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取图谱特征信息最大激发波长(λex)、最大发射波长(λem)及其最大荧光强度(Iex和Iem),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厂家生产的凉茶颗粒的荧光特征峰峰位和峰强有较大差异,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差异则较小;利用判别分析法实现了不同厂家的凉茶颗粒的鉴别.方法简便、快捷、准确.
利用荧光和红外光谱对压力诱导BSA保护的金纳米簇(AuNCs@BSA)的荧光增强和相应的蛋白构象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压力诱导的AuNCs@BSA荧光增强主要是由于金纳米簇表面配体蛋白的构象变化所引起。随着压力的升高,BSA中包埋于蛋白内部的a-螺旋结构含量减小,在金纳米簇表面,以一种更加柔性的构象存在。
由稀土配合物Eu(TTA) 2AA-phen作为唯一单体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稀土高分子荧光材料。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分析(TG)、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分析,证明稀土配合物的确形成了聚合物,研究其发光性质及其荧光强度变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