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域总体规划的编制理念与方法--以浙江海盐为例

来源 :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_FF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海盐县为阁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全国首例城乡统筹规划试点,本文首先指出了"县(市)域总体规划"的编制是城市规划区域化、区域规划城市化等城乡与区域空间与资源重组过?中多重因素作用的产物。文章明确了规划的定位是区域综合规划,兼有空间规划和政策规划的双重特征,其逻辑思路是要回答:县(市)域各个局部之间如何统筹、整合成一个有机、髙效、持续生长的优良系统,从而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文章以《海盐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为例,介绍并探索了规划 编制的框架、方法和内容,最后提出应确立"县(市)域总体规划的法律和行政地位,并研究逐步纳入国家法定规划体系,创新传统的县(市) 域城镇体系规划。
其他文献
生态环境问題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出路。在阐述低碳城市概念及内涵,以及分析影响低碳城市的因子的基础上,通过 测算我国35个直辖市、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的碳缺口情况,构想和判定低碳城市标准,以长沙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低碳城市进行定量剖析,得到长沙2000年以来城市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和碳缺口情况,最后提出长沙发展低碳城市
随着小汽车悚有量的增加,进入城市住区的车辆越末越多。观有停车方式给驾驶车辆的居民带来方便出行的同时,也使其对汽车的依赖性增强,牛行时间和距离大大减少。还带来了诸如小汽车与行人争道: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加重;硬化的停车地面和地下停车库的建设使雨水无法直接渗透,从住区到城市的排水量增丈,引发雨时刻的水灾等问题,现有停车方式直接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和住区环境健康,同时降低了住区公共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人与环
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建设用地容积率由趋高倾向,分析了以高容积率为主要特征的过度集约城镇化带来的尝试发展问题,并结合长期的规划管理实践,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管理的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之一,现如今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关注,都要求我们设计人员对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及期望予以重视,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提供真正所需要的设计。应时代的要求,本文基于对武汉市老年人生理、,心理、行为模式及老年人使用设施的情况、频率、满意度、需求度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关于武汉市现有健身设施使用状况的研究总结、分类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的新课题,本文通过解读低碳生态的含义和整理水系统新技术,结合深圳市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低碳试点规划项目,对新形式下给排水非传统规划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文认为低碱生态示范城区建设是一个多技术多方法复合的过程,需要将传统的规划方法和低碳规划技术手段进行融合。给排水规划可围绕适宜的水相关绿色目标,通过再生水利用、雨水利用、径流管理、低冲击开发和节水等新技术手段,达到降低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故的背景下提出的,天津作为全国低碳建设试点 城市,探索符合市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发展道路成为目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而科学的 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需要尽快完善和提升规划编制技术手段和内容,建立规划低碳化评估 体系和规划对策,本文从碳排放机制入手,研究城市规划中影响碳排放的关鍵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分析和预测规划的低碳化程度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之下,天津市城市中心区与边缘区的快速融合促使各种生态绿地逐渐被蚕食,如何在优化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同时,实现生态城市目标,是本文的出发点。文章从天津市都市区空间生长 过程中的生态绩效分析入手,结合都市区的中心区和边缘区互动整合趋势,以生态体系的建构为导向优化 都市区空间结构,实现都市区生态体系和空间结构的耦合。
会议
基于兰州市2008年所有制造业企业数据,以行政区划中乡镇、街道为空间单元,通过对兰州市制造业企业的宏观总量分布、行业类型分布、企业规模分布的分析,探寻该市制造业的空间结构特征及规律,并从影响企业选择的因素入手,分析现有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兰州市制造业企业在宏观总量分布上密集分布于城区和已有的几个开发区,且沿高速公路、铁路分布趋势显著;在行业构成上则高度集中干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城市旧城区正步入再生阶段,意识到旧城资源的稀缺与珍贵,人们希望旧城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能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集约式再生"无疑是旧城再生的必然之选。笔者透过全球城市发展背景,从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多维視角分析,对旧 城再生面临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提出旧城再生的核心准則为四大关系的平衡,即提高土地受益与保护旧城风貌的关系、推进城市发展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