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祭祖仪式与成德思想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se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的祭祖礼表现的是家族成员对祖先"报本反始"的俗世情怀,而非宗教徒的祈求神的充满而与神合一的宗教情感.因而,祭祖礼表面上把祖先当作神灵来崇拜,实际上祖先是虚悬的位格,由祭礼而组织家族活动,以联系家族成员的情感,使家人体认到家是存在之源,从而为守护自我存在的合理性根据,而把自己融化到家庭中、与家人结合为一体. 这是一种"家庭化"的运动,家人在家庭化的过程中体认自我的伦理名分和践行相应的伦理义务,由此修养心性道德而成己、成人,再由内圣的至善之性而推及家国天下,从而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以完成外王的政治理想.所以,祭祖仪式并非宗教性的,其目的旨在建立和睦的家人情感与和谐的家庭秩序,由家之齐而令国治、天下平.
其他文献
古代儒家虽然在问题意识上没有提出公共性的问题,但在出世与入世、道与利等等问题上的论述可以说都蕴含了儒家在公共性上的价值立场,即"天下"所代表的人民的、公共的利益始终是儒家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关怀.治企如治国,企业经营的规律就是能够为顾客及利益相关者带来真正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包含两个层面,即企业不仅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精神财富.企业通过产品这个载体向世人传递某种普世精神或者思想文化,也担荷着文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以诙谐幽默的风格深得观众喜爱和认可.然而,在这种极尽调侃的表象背后,还隐匿着对人自身的尊重,对人性的关照,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彰显着中国古代儒家的人性关怀.透过电影的表象,分析其与儒家人性思想的关系,并借此对现实社会中人们种种举措失当予以理论分析和现实借鉴.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最重要材料,正确解读意义重大,其中最关键的是首篇首章的那句话.作为全书的开篇,"学而时习之"的"学"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关系到整部《论语》乃至孔子思想的准确把握.从孔子之学、孔子的追求以及孔子对待"人不知"境遇的态度等方面,完全可以印证"学"与"道"相近,应该作名词来理解,指"思想主张".首篇首章的几个分句连贯一致,与孔子的人生主题相应,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儒家的公私观念长期遭到误解,其所蕴含的现实意义也隐晦不明甚或被扭曲.实际上,儒家"公私"之辨的主要内涵是"合私成公",所表达的是藏富于民的社会理想和治理方式:儒家"义利"之辨的主要内涵是反对官府专利和官员营利,认为政府在利欲活动中的角色是制定规范(义)而非直接参与逐利;儒家"门内""门外"的概念则类似于今人所谓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概念,儒家认为公私领域需要不同的治理方式,明确表达了官场上
针对当前的社会现状,韩国中央政府正在探讨用法律来规定“孝道”的“不孝子防止法”的制定。本文中深刻探讨怎样防止对父母的不孝行为发生。这一课题只能是从为人教育开始。 为人人教育按照传统方式,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开始。其内容就是进行传统的儒家礼仪教育:首先,父母和社会要解放儿童,为他们提供一个接受适合他们教育的机会,尤其是要通过符合儿童要求的传统儒家礼义教育,给予孩子们一个积累最起码
儒学思想家所提出的各种各样人性善恶观点,可以归纳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善恶混论以及性可善可恶论.不论是哪一派观点均是立足于伦理主义去解释人性怎么样的问题,都具有伦理主义特质,而且贯穿于中国古代人学思想史的始终.儒家人性思想的伦理特质,启迪要突出人的道德主体性、建构合理的性情结构和正确对待人的欲望.
儒学是以"仁礼合一"为基本架构的思想学说.儒学由"仁"而"礼"是从自我人格修养向家庭、社会、国家、自然乃至宇宙天道扩展的过程,这种逐层展开,强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奠定了儒家道德人文主义的思想基调.儒家"仁礼合一"的人文传统正是以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依托的重要文化资源.只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
治国治家,立德为本.立德之要,以孝为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孝道深深融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遍及传统中国社会的所有领域,牢牢扎根在中国人心中.一个"孝"字,凸显了中国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色.中国传统社会特别看重家庭,特别看重血缘关系所维系的自然亲情,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育、教,子女对父母的养、敬、顺.同时,也强调"义"在维系父子亲情方面的道德价值.孝子对父母的爱敬悦顺
先秦时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从为仁之本、礼之文理的角度诠释孝道,强化其在人之为人、报本返始方面的重要性,论证行孝的合理性.在如何行孝层面,他们主张遵循礼义:养生送死事亲以礼,敬为根本,力礼相当;"从义不从父","以义事亲".先秦儒家通过从仁、礼、义三方面的诠释,充实了孝道的理论依据和伦理内涵,体现出多重意义上的理性意蕴.其重视亲亲之道,坚持父子平等,提倡情理兼具、中道而行的孝道思想,与后世将
周公作为宗周礼乐的创制者,其影响及于后世者关涉甚大.宗周之后关于周公祀典的礼文及其祭祀路径在历史上代有变迁.概而言之,宗周之际,周公祀典是以天子礼乐展现的,规格极高,凸显的主要是祖先祭祀的孝道精神.鲁国灭后,周公祀典长期湮没不闻,后世帝国政府虽不乏有封爵周公后人之举,延续其家族意义上的祖先祭祀之路径,但主要方式却是以公共性质的圣人祭祀形式展开的,彰显的是其蕴含的文教精神,规制去古远甚,不仅不具有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