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寄生蜂繁殖的影响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ta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生蜂作为农林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的一类天敌昆虫,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它们能减少害虫的数量,从而限制害虫的为害。但是,农业上广泛使用杀虫剂对寄生蜂造成有害的影响。由于杀虫剂减少了寄生蜂寄主的数量,以至于没有足够数量的寄主来维持寄生蜂的数量。此外,由于寄主接触了杀虫剂,其质量可能难以达到寄生蜂寄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寄生蜂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杀虫剂,比如,①接触到杀虫剂的喷雾液滴;②觅食时接触到残留在植物叶片上的杀虫剂;③取食被杀虫剂污染的水滴、花粉或者蜜露。在农业环境中,杀虫剂会发生降解,浓度会慢慢递减,当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变为亚致死浓度,寄生蜂就会受到杀虫剂的亚致死浓度的影响。现在已有研究报道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寄生蜂繁殖的影响,包括存活率、寄生卵量、雌蜂寿命等生命指标。但是,很少有关于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寄生蜂行为影响的研究。本文总结了之前关于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寄生蜂繁殖影响的研究,并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马铃薯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甘肃省气候条件适宜,是重要的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及淀粉加工基地,2012年种植面积达72.0万hm2,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de Bary)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近年来在马铃薯主产区频频发生,造成严重损失.2012年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面积达55.5万hm2,损失十分严重.因此,明确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
以秸秆还田、玉米免耕播种、小麦浅耕播种和机械化跨区作业等为主的耕作制度,具有缩短农忙时间、提高耕作效率、减少污染、减少机械作业成本等优点,也加重了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种子包衣是控制小麦土传病害的的有效措施.本文就当前生产上几种种子包衣药剂分别对小麦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以药剂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1.25~7.5g/100kg、15%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50g/
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行为被认为是农药在土壤—水环境中归宿的支配因素,其吸附容量的大小对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其降解等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农药在土壤上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调节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对减少环境污染及对后茬作物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5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以苄嘧磺隆(苯甲酸甲酯,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出的一种稻田阔叶杂草除草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已给我国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有必要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利用COI (518bp)、Cytb (796bp)基因及联合基因(COI+ Cytb)(1 316bp),分别对来自我国北方20个地理种群的500个、307个及285个样本进行遗传变异研究,分别确定8个、
柑橘大实蝇自2008年在四川广元暴发成灾以来,各地相继报道发生为害,尤以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和四川为害最重,并威胁到其他非分布地区的柑橘生产.解析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种群遗传信息、重构其传播扩散的路径是制定防除方案及阻截措施的重要基础,而微卫星标记又是近年来对种群遗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本研究旨在优化柑橘大实蝇微卫星多重PCR体系.首先,筛选出3个多态性较好的柑橘大实蝇微卫星位点(长度分别为
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其生命活动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极端的环境因子影响其正常生活,同时也威胁昆虫种和个体的生命维持.滞育是由神经激素调节的,代谢活性极低的一种动态过程(Tauber等,1986;Danks,1987;Kostal,2006).在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大多数昆虫的夏蛰和冬眠是以滞育形式度过的,以逃避不利的环境和气候条件(Denlinger,1991;Leather等,1993).昆虫的滞育
昆虫体内有三大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通常,三者在机体内共同发挥作用.作为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重要的保护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近年来一直被重视并研究.GSH-Px以硒半胱氨酸为活性中心,可分解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自由基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从而保护细胞膜正常的结构及功能,也是机体抗过氧化能力的指标之一.然而,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土传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在香蕉主产区不断蔓延,对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由于化学药剂防效不理想,加上无高产抗病品种,因此,生物防治已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已有的生防微生物防效普遍不稳定,生产上亟待发掘新型的生防菌.已有研究表明,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是一类与宿主植物互惠共生、能够提高宿主抗病虫能力及在胁迫环境中的
不同种类捕食性瓢虫之间普遍存在着集团内捕食(Intraguild Predation)现象.本文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探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及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之间的集团内捕食作用及食物丰富度对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影响.室内捕食试验发现,异
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属脉翅目(Neuroptera)扁翅亚目(Pla-nipennia)褐蛉总科(Hemerobioidea)草蛉科(Chrysopidae)昆虫.是蚜虫、叶螨、鳞翅目卵及低龄幼虫等多种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分布广,食量大,寿命长,成虫和幼虫均能捕食,因此,丽草蛉在温室蔬菜害虫生物防治中极具应用前景.通过观察丽草蛉在温室内的行为,探寻影响丽草蛉在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