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比较

来源 :广东省医师协会第五届神经内科医师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vxq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在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mg/d,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hs-CRP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均P<0.05).3组间治疗前内-中膜厚度(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IMT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低回声斑块比率显著下降,高回声斑块率显著增高(均P<0.05);两组间低回声斑块、高回声斑块比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患者第6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mRS)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前3组间NIHSS评分及m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时,3组间NIHSS评分及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脑卒中复发率显著高于瑞舒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ALT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瑞舒伐他汀的降脂及抗炎作用比阿托伐他汀更强.
其他文献
目的: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护士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取得病人的合作,以便及时、准确、有效地完成各种治疗计划,并及时了解与解决病人的心理反应,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即病人人院到出院,出院后康复保健的指导等。方法:本组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21-90岁。上肢骨折35例。下肢骨折46例,腰椎骨折17例。手术治疗
会议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由特定的转录因子转录已分化的体细胞而来,在生物学功能方面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相类似。且iPSC在运用中在细胞来源、免疫原性和医学伦理等方面面临较少的困境,从而为疾病提供更多的临床治疗策略。在治疗方面与普通干细胞相比,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但iPSC的致瘤性、诱导率低等问题,
会议
目的 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患者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286例LA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ARS量表记录CMBs的部位(脑叶、深部、幕下包括小脑和脑干
会议
目的 研究血脂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病例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1.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亚组血脂水平比较:NIHSS评分大于20分组
会议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S)与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AAS)的关系。方法 537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检查的患者,根据狭窄程度,分为CAAS组416例和对照组121例,CAAS组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亚组(1)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组(n=197),单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CAS)组(n=107),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IECAS)组(n=112);亚
会议
目的 应用认知功能电话问卷修订版(TICS-m)研究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及其疗效评估等.方法 选择南方医院神经内科2014-12至2015-4月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82例,记录其基本资料及病情特点,在卒中发病急性期(10-14天)予成套面对面认知功能评估(包含MoCA、HADM、NPI、ADL),卒中发病后4
会议
目的 1、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危险因素;2、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00例.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1.2mm或有斑块者定
会议
目的 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从胼胝体结构细微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发病14D内且既往无认知功能障碍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对患者进行MMSE和MoCA等认知量表的评定,根据MoCA认知评分,将入组患者分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
会议
目的 探究颈动脉狭窄(CAS)合并认知功能障碍(CI)患者支架植入后脑血流动力学(CHD)变化,以及CHD改善与CI的关系.方法 选择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区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入院的CAS合并CI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分别在术前和术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assessment,MoCA)、简易精神评估量表(MMSE)评价患者的
会议
目的 总结枕叶癫痫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以提高对其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6例枕叶癫痫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作症状学、影像学及脑电图(EEG)等方面的特征。结果 16例枕叶癫痫患者中,14例出现发作期或发作后头痛,13例发作性视觉症状表现突出,11例出现发作性客观眼部异常运动,肢体运动症状、植物神经症状、自动症在枕叶癫痫发作过程中也可以出现。脑电图特点:发作期或间歇期一侧或双侧枕叶的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