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弧东段山前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外一些地区的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在油气勘探中获得的突破性成功,对塔西南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青藏高原碰撞挤压表现最明显的地区,详细研究帕米尔弧东段山前构造样式以及逆冲推覆的形成和演化并探讨其机制,能够进一步了解帕米尔及西昆仑碰撞造山的历史过程,从而为研究青藏高原北缘隆升和逆冲推覆过程、塔西南山前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提供依据,最终指导塔西南前陆盆地及冲断带的油气勘探.本文以帕米尔弧东段山前带地质构造剖面为第一手资料,在对山前带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沉积学和构造地球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帕米尔弧东段山前构造带的结构、物质组成和形成演化进行了综合研究.
其他文献
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测定结果表明:王坪石正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63+1.3)Ma.SiO2在73~76%之间,显示出超酸性、SiO2过饱和的特征,ALK(Na2O++K2O)为7.83~9.41wt%.Al2O3在12.48~14.23wt%之间,平均值为13.45wt%,弱过铝质为主,少量偏铝质.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左陡右缓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型.本文通过岩石类型判别图
太行山现在被普遍认为是板内变形带,此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板内挤压变形现象,但是大多数文献及研究反复强调的是太行山地区的伸展变形,对于伸展前的挤压变形缺少关注.最近笔者对位于太行山北段东麓的唐县-曲阳一带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其最显著的构造形迹是反映收缩变形的灵山向斜。笔者对灵山向斜的北东段、中段和西南段分别所作的三条1: 5万剖面图,显示了其具有从北向南逐渐增强的挤压变形特征。并在其西南
位于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南起长江北岸的黄梅,经安徽庐江、山东郯城,北止黑龙江畔,总体以NNE走向在中国境内延伸达2400 km.对郯庐断裂带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以来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理论研究也渐趋深入,但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等方面,对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沂南夕卡岩型金矿床为例,通过对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沂南金矿床成矿岩浆
面理化花岗岩是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大面积出露的一类特殊岩石类型,它一般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共生.现今造山带研究在面理化花岗岩成因、形成时代、与超高压变质单元关系及构造背景等重要科学问题上尚未取得共识,这明显制约了对此类岩石单元成因和构造演化的深入认识.本文在浒湾岩体野外调查和构造变形研究基础上,进行错石SHRIMP定年,以期能更好解析该类岩体的构造特征及区域演化意义。
近10多年来,伴随世界范围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西部阿尔金、柴北缘及北秦岭等地陆续确定了一系列多种类型的高压—超高压岩石,并确定其形成主体是早古生代陆壳深俯冲作用的产物,部分岩石代表的俯冲深度可达>200km(>7GPa)的地幔深度。这些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我国西部阿尔金、柴北缘和北秦岭已成为继苏鲁—大别之后国际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又一热点地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阿尔金、柴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地处象泉河流域(北纬31°40东经79°45一带),介于喜马拉雅山与其支脉阿伊拉日居山之间,盆地呈NW-SE向展布,长约260km,宽约60km左右,海拔为4000~4500m,为一晚新生代盆地.盆地的基底为侏罗纪灰岩、砂岩和浅变质岩,其上不整合堆积了厚达近千米的新近纪上新世一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本文对札达盆地河湖相沉积的层序地层进行了介绍,讨论了从札达盆地形成及其演
青藏高原从三叠纪末开始,由北向南依次脱离海浸,最终在始新世中期以后才全部成陆.札达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侧,是研究上新世至更新世地质环境的重要地点.该盆地与西北部境外拉达克在纵向上相连,同是喜马拉雅造山带西段现今存留的右旋拉分山顶盆地,在1.8~1.5Ma被南部河流贯穿,而后形成一套广泛发育的顶盖砾岩及一系列河流阶地.在喜马拉雅山中康马-隆子磨拉石带上的这个湖相沉积盆地,原札达群厚度可达110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地处古亚洲构造域南缘,其南紧邻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盆地呈菱形状展布,周边围以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具有特殊的盆-山构造格局和岩石圈板块动力学背景.它们不仅记录了古板块构造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过程,而且记录了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和发展演化过程.是当前国际大陆动力学计划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本文综合地层分析及前人研究资料分析了该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自震旦纪以
藏东他念他翁山链变质杂岩系自北而南可以划分为吉塘变质杂岩带和嘉玉桥变质杂岩带.本文以构造解析为指导,以岩石流变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显微构造与宏观构造、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及同位素年代学相结合的思路,建立了吉塘变质杂岩带和嘉玉桥变质杂岩带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时序.
藏南地区三类构造十分醒目,即以主中央断裂(MCT)、主边界断裂(MBT)等为代表的近东西向逆冲推覆构造,以藏南拆离系(STDS)和系列穹隆为代表的向北滑脱的伸展构造,以及系列近南北向的地堑系.这些不同类型构造发生的时空关系及其演化过程的模糊认识仍然阻碍着人们深刻理解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的青藏高原新生代板内构造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笔者对新生代构造表现良好的吉隆—聂拉木一带开展了系列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