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煤层气中重烃异常分布特征及成因初探

来源 :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ody1234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煤层气中重烃浓度低于3%~5%,然而某些地区煤层气中重烃浓度超过常规而显现异常.煤层气化学组成中隐含着极为丰富的成因信息,对重烃异常原因的研究能深化对煤层气成因的认识,推动煤层气地球化学基础研究的完善发展.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煤层气中重烃异常的分布和特征,以及目前学者们对重烃异常成因的诸多解释,对于这些解释笔者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重烃异常成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思路和切入点,认为还需结合具体地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1)国内外均有较多地区的煤层气中出现重烃异常,出现重烃异常的时代集中在石炭纪、二叠纪和侏罗纪,其中以二叠纪为主。煤化程度处于气煤、肥煤、焦煤阶段,在长焰煤中也有出现。出现重烃异常的煤层常常与油气有关联,有的在煤层中或其顶底板发现有液态油的存在,有的有明显的气显示和油显示。(2)从生气母质、微生物、催化作用、煤化作用阶段差异、差异吸附作用、煤微孔隙分子筛作用、烃类物质驱替效应、油气渗透说、构造作用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学者对重烃异常可能成因的解释并分别提出了笔者的见解,认为重烃异常成因的研究对煤层气的成因、勘探和开发以及煤矿的安全生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需结合具体地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应用FLUENT对某离心泵内部流场三维数值模拟,展示离心泵内流动特性和规律.通过切削叶轮非工作面后流场参数对比,得出叶轮非工作面切削可以提高泵效率.对离心泵叶轮设计,结构优化及节能改造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fluent软件对六斜叶搅拌桨和六直叶涡轮桨的搅拌槽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别采用了多重参考系法(MRF)、滑移网格法(SG)计算稳态和非稳态的流场,湍流使用标准k-ε模型将稳态的速度和非稳态的时均速度与已有的实验结果可以吻合,证明模拟数据是可靠的,采用CFD对搅拌器内部流场研究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更为直观。通过对六斜叶开式涡轮桨和六直叶圆盘涡轮桨的模拟,由轴截面和横截面的
加氢裂化装置用直流式截止阀主要由阀体、阀瓣、阀杆、导向架、卡箍、导向块、填料、阀盖、密封环、牵制环等组成,具有压力自密封、直流式通道、阀瓣导向等特点,通过锥齿轮传动装置,来转动阀杆,通过阀杆导向块作用使其只做升降运动,实现阀门的启闭。在全开状态时,阀瓣完全被提起,并略高于出口通道的最低点,因而使阀门压降小。在全开状态时,中腔滞留的介质可通过压力平衡孔排向下游,避免中腔积压。进行了壳体强度、载荷计算
介绍了端面式船舶艉轴机械密封及采用哈夫环作为耐磨环的端面船舶艉轴密封装置漏油的原因,并进行对比收集经试验台试验、安装、拆卸的数据,证明各类形式之间各种优势,列举使用工况并突出效果.且以不同工况下的船舶艉轴机械密封环为研究对象,依据接触表面的温度,对各种工况条件下的密封端面的接触情况及温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转速、水压以及载荷系数都是引起端面温升的重要原因,各工况下端面的静、动环接触区
本文对应用喷水推进混流泵可控速度矩设计法设计的重负荷混流泵进行了试验研究,目的是探索并完善本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运用本方法设计的混流泵具有较高的效率及优秀的汽蚀性能,不足之处在于工况点把握不准,这是下一步完善的主要方向。
通过建立动态分布参数模型,模拟NH3在微通道换热器中的流动和传热特性,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同时,模拟结果表明,同其他换热器相比,微通道换热器在NH3制冷系统中的强化换热和减少制冷剂贮藏量方面具有极大的优点,这样就为微通道换热器技术在NH3制冷系统中的使用和推广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依据。
液氮喷雾流态化速冻机稳定性研究主要考察速冻机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内容包括网下风速变频调节稳定性试验、设备冷态运行可靠性以及冷风温度在计算机控温、温控仪二位控制控温和温控仪AI人工智能控制这三种不同控温方式进行比对试验。
应用理论计算和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不同工况条件下旁通式止回阀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动态特性与内部流场分布的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为旁通式止回阀新产品的设计与性能改进提供合理与必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煤体变形与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存在密切联系.查明含煤岩系岩体结构,定量评价煤岩体变形,对煤储层渗透性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大量野外观测、结合室内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探测,研究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储层变形特征及空间展布,探讨了构造形迹、煤体变形程度与岩体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揭示了其成因.研究结果认为,沁南地区煤体宏观变形以脆性变形为主,割理大部分被方解石充填,对储层渗透性贡献不大;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总结了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煤层气发展经历了"前期评价、勘探选区、开发试验、规模开发"四个阶段.在分析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基础上,认为已发现的煤层气田(富集区)煤层普遍演化程度高、渗透率低;总结了适合我国复杂地质条件的煤层气配套开发技术,包括钻井完井、储层保护、水力压裂、排采控制等,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应用效果,认为我国1000m以浅中高煤阶煤层气开发技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