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传统聚落特征研究

来源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lzm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赣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发展过程出发,分析其传统聚落特征,将其归结为多层高密度建筑分散布置、强调防御性、活跃的聚落商业以及形势派风水学说影响下的聚落选址和环境建构等特征,指出这些特征是各地移民带来的原生地文化与赣南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结果.
其他文献
从2016初开始,笔者数次到山东胶东半岛地区针对当地民居进行调研工作,尤其以荣成地区的海草房为主要研究对象.调研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伴随着随着海草房的逐渐消失,其营造技艺的传承也难以为继,这并不是个例,中国各地区传统营造技艺的流失愈来愈严重.下文笔者以海草房营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屋顶苫作为例分析中国传统民居及其营造技艺的困境.
郴州城堡的数量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很罕见,栗源堡作为古堡群之一,是中国难得的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军卫城堡,是研究湘南地区明代屯堡以及卫所军户制度、地方城堡文化、城堡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对明朝宜章城堡建筑文化缘起、发展、合成历史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历史文献、文物建筑、社会调查等证据,从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角度对栗源堡的历史及其文化做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屯堡类建筑特点,提出了活化利用屯堡文化遗产的研
江南传统民居是江南传统文化的载体,保护和利用传统民居对传承江南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民居建设中,如何传承江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民居,使民居回归传统文化之根,对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本文从民居建筑本身出发,对其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建筑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传承江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方面做出探讨.
传统民间书院基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经过长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丰富而朴素的营建智慧,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和地域文化的传承至今依然值得深入研究.竹山书院是明清时期徽州所有书院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整个书院建筑群分为学社建筑和文化园林.本文正是基于此,旨在通过对竹山书院典型案例的研究开始,并从中提炼出适宜于现代文教建筑的传统营建智慧,以期对现代文教建筑的建设给予一些启示性指导.
传统苏州民居是江南民居的代表,民居的温婉、园林的灵秀,都在中国古典建筑文化中大放异彩.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空间复制、移植以及城市发展对信息资源环境的依赖,古老的居住文化在快速发展的现在社会受到巨大冲击,显示出种种不适应性.同时,现代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环境污染、特征同化等消极状况,找到现代与传统的契合点,使传统服务于当下,发展于当下,找到当代生命力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头呈现多元场景,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营造技艺有多样承传过程且富有地方特色.探寻多维时空尺度转换路径,可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创新提供可能.
风水左右聚落选址布局、自然影响聚落平面形态、宗族映射聚落结构是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三大主要特征.本文以赣西南地区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图解分析,探讨了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本文作者所调查的单堠堡和水涧子三堡都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这几座村落中,既保留着相对完整的村堡格局,也保留着村边的庙宇、戏台等古代建筑,保留着当年的营造特点和相当多的历史信息.通过实地对这些村落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古堡在现代社会中所遇到的问题: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村民们的物质要求,有的村民对古堡采取了“自我更新”的措施,形成一种新旧并存的状态,有些则被村民所渐渐“放
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为豫西传统村落,形态大体延续了清代格局,民居具有鲜明的豫西地域特色.本文基于建筑美学的“文化地域性格”理论,通过实地考察、测绘、访谈等形式,从空间布局、营造技术、景观装饰艺术三个层次浅析潭头镇大王庙村的聚落与民居形态,试论其宏观、中观、微观布局形式和地理、气候、材料适应性,为进一步挖掘、传承豫西传统聚落文化与美学价值研究提供粗浅意见.
榫卯工艺是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核心,受外部环境条件影响微弱.本文以闽北地域现存的透榫工艺为考察对象,从探究这一地域榫卯的形制工艺、口风、手风特征着手,并初步调查同类匠技手风的分布与辐射范围,为明晰赣闽地域历史文化关联区手风、匠派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厘定乡土建筑区划谱系提供相对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