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堂教学中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stonez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具有工程实践性强、内容体系庞大、知识点琐碎等特点,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年纪轻、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系统阐述了青年教师提高"机械设计"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其他文献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综合了学生前三年多所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通过课内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综合实验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机电综合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针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丰富而动态的特点,在进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双语教学观念、课程内容研究、教材选用、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本校开展了大胆实践.提出了机械类双语教学课程基于知识的新型实践学习及测试体系,在开设好先进制造技术双语课程的同时,摸索出一条适应机械工程专业特点和学生水平的双语教学实践之路.
本文对机械设计课程改革从必要性、指导思想、改革目标、改革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机械设计课不仅在于传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员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等.它比英语、数学等基础学科更贴近实际,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来处理设计的问题,因此机械设计课的改革是一项必要的,而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教育工程。围绕课程改革的三大主题:教学观念的转变(
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化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本文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开发思路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专业课程构建,就是按照人们对技能性知识、技巧时遵循“认知→熟悉→掌握→灵活运用”规律的思路,先了解学生可能实际就业工作岗位从事的工作并归类为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具体知识、技能、技巧并归类,再按照教学规律和教授顺序将
本文对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专业课程建设具有一些共性问题,培养面向一线工程师是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的总原则知识扎实、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目标.通过教学方法改革确立“面向现代模具制造业、专业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教师知识更新等措施及教学实践,探讨应用型本科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是机械类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几年的改革与实践,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逐渐完善和充实了实验教学体系,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针对"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仿真"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将教学内容按课程体系分为几个教学模块,并按各模块的特点和要求,结合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采用基于项目和案例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知识和课程之间联系的理解,辅以合适的考核方法,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与体会.
本文以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理论课程中的"等效变换规则"问题为探讨切入点,深入阐述了在基础教学中,强调要抓住根本问题,以得到真正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人才.
在进行的"机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对课程所涉及的各类机构开发了"机构设计可视化系统",引导学生参与开发工作.开发工作涉及多课程知识,开发的系统既可用于教学,也可用于科研.能够将课程内容融为"教、学、用"一体模式,探索了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及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针对机电类教学体系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需求这一现状,提出"依托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手段,突出实践环节,加强创新教育"的改革思路,为培养机械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