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区域气温和降水序列均一化前后对比分析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c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资料的均一性检验以及订正对气候观测及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西南区域448 个台站近50年气温及降水资料中,选取具有连续观测记录的站点,对各台站年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和订正,使之形成均一化序列.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倾向率、EOF 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西南区域主要气象要素订正前后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1) 西南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与全球相比,存在区域变化特征.对比订正前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趋势分布图,可以发现订正使台站气象要素序列的线性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更为合理.订正后的气温序列趋势分布消除了由于迁站等因素造成的部分地区异常增暖和部分测站变冷的现象,订正后的气温序列除重庆、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交界处有下降趋势外,其他区域年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川西高原中部和北部、云南南部以及贵州大部都表现出明显的增温趋势,倾向率达到-0.56°C/10a.订正后的年降水量序列在趋势空间分布上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在部分区域上显示出的趋势正负中心更加显著的特点.订正后序列在四川中东部、贵州东部、云南南部以及重庆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倾向率达-14.8mm/a;蜀滇交界处以及川藏交界处,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倾向率达到2.7mm/a.这与近50年西南区域干旱化较一致.序列经订正后,数据质量有所提高,所表达的气候变化更为真实.(2) 利用EOF分析订正前后序列的时空特征可发现,订正后,前3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都有所提高.订正后西南地区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均显示出较好的整体性,其中1960—1985年气温呈现由暖变冷的过程,1985—2000年增温趋势明显,2000年后增温趋势减缓.年降水量在1960—1975较低,1990—2000年该区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尤其在1999年较为显著.2000年之后降水有减少趋势,但幅度不大.(3) 小波分析表明,订正前后序列的周期没有明显变化,其中年平均气温在近50a的变化中,存在准8-9a周期的年际变化,该周期主要在1970-1985年较为突出.年降水量存在准16a周期变化,该周期主要在1970-2000年较为明显.通过以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结合台站元数据及相关检验方法对序列进行均一化后,资料数据质量有所提高.利用该均一化的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部分地区由非气候因素造成的异常现象.所表达的气候变化事实也更符合实际情况,再次证明均一化数据集在描述区域气候变化尤其是局地气候变化时具有明显优势.
其他文献
城市和交通是不可分割的历史产物,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高速公路作为新时期的主要交通方式,在完善交通运输体系的同时也对区域城市群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的出现使独立发展和演化的城市逐步适应区域发展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城市职能的转化及定位。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07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3.2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4.7%.庞大的人口规模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China is quickly becoming the worlds most desired tourist destination.Full of wonderful landscapes and a vast mixture of culture, it is a hot spot for tourism marketing.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港口城市作为区域对外联系的窗口与门户,在区域——城市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港口城市组合联动发展成为港口城市——区域发展的时代趋势。文章以辽宁省港口城市地带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作用格局和=内部空间组织两方面考察其空问结构。
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贸易规模迅速扩张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明显的非均衡分布特征也成为区域间差异扩大的重要解释因素。本文着重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探索中国加工贸易非均衡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而分析未来加工贸易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深深地影响着全球的发展,从发达经济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低迷,我国经济增长也呈现了趋缓的态势,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本文利用长三角地区及全国2001年和2006年制造业各行业工业生产总值等作为基础数据,通过区位商计算,比较分析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及长三角各省区的产业分工状况.2006年长三角地区LQ指数在0.37~2.34之间,指数差为1.97,LQ指数大于1的行业亦为13个行业.
本文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通过剖析城市休闲功能扩展与提升的因子作用、数理关系,提出评估城市体闲功能广度和强度的思路与模型组合;进而运用本研究所构建的城市休闲功能广度与强度评估思路、模型以及发展指数,将城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餐饮业、水利设施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归并为休闲服务业,利用2007年中原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国民经济行业从业人员规模,通过SPSS进行统计量分析可得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城市功能权重、均值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城镇发展日益呈现出群组化、网络化的演进特征,形成了众多复杂的区域城镇群体化发展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具体表现为诸多城镇组合形成的城镇群体。由于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日渐趋紧,城镇群体协调有序的发展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会议
利用陕西渭南市1962—2011 年8—10 月10 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渭南市秋淋气候特征,结果显示:渭南市秋淋出现次数年际变化明显,进入21 世纪,出现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秋淋强度以弱秋淋所占比例最高。地域分布由北向南增多,具有纬向分布特点。影响范围以全市性秋淋居首,占总次数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