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习作透视课堂中的群体心理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国际学术论坛暨首届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x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一直是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校园当中,由冷冰冰的水泥墙区分而成的“班”已经成为将学生强制划分为不同群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只需要接受“我”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不需要去思考为什么“我”必须是这样一个群体中的一员,这个群体为什么是班级而不是别的单位,同时辅之以集体主义教育的结果,便形成了课堂群体心理,这种群体心理的特点可以从学生日常习作的只言片语中得到部分反映。 从搜集到的学生习作来看,课堂群体的观念包括了群体团结、群体跟随和群体压力三个方面,群体的团结表现在极力维护群体的利益以及荣誉,维护群体中的个人在群体外的利益和尊严;群体跟随的心态则是来源于群体中的刺激性因素,例如激情、喊声,这些因素对学生具有相当强的控制作用,原本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做出心理反应和行为选择的个体在这种控制作用下会变得丧失自我;而群体压力则表现在个人不敢做出和群体行为相反的行为,无论自己愿意或不愿意,认同或不认同群体的选择,总会按照群体的方式来行事。 课堂群体心理的现象背后实质上是群体中个人判断力的下降。 群体中的人有一种易受他人影响的特点,因此个人的判断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判断所左右,个体会在没有做出理性分析的情况下轻易地就放弃了自己的看法,甚至在多次经历这种错误之后仍然不知悔改。 要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除了需要教师正确对待课堂中的群体心理现象之外,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教师应注意纠正一些盲目的群体观念,例如小团体思想、极端思想等等:其次,口号在群体中的号召力虽然很人,但课堂教学中不能寄望于某个口号或者鼓励会长期发挥作用,对群体的鼓励应该长期延续,并且采取不同的形式,否则群体会因为厌倦了某种鼓励方式而产生抵触的情绪:应当摒除一些固有的偏见,否则可能会给群体带米双重的压力,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课堂中的群体心理目前在国内学术界涉及较少,且多为经验总结类型的文献,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到底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作用方式和有效的干预途径目前均不甚明了,这是今后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可以关注的一个领域。
其他文献
实施新课程教学,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叶澜教授也说
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由于教育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处理不当使得教育科研已成为一些小学教师的负担,因此,如何协调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让教师能更好地参与教
我国科学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发展缓慢。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教育是源自西方的“舶来品”。我国缺乏科学教育的传统;缺乏系统理论;也缺乏促进科技进步和科学教育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会议
与中国大多数夫妻一样,王士光和王新夫妇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之处。在一张照片上,他们一左一右,肩并肩站在庭院里,略显拘谨。那是1938年的冬天,两个年轻人打扮得很是时尚:丈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