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和黄河源气候和水资源变化的变化研究

来源 :第一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_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相邻并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两个源区的水资源以冻土和冰雪形式存在,并为各自的流域提供了8%和38%的水资源量.本文基于长江源和黄河源22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分析了最近50年来的年和季节最高、最低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和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唐乃亥水文站的年径流数据和青藏高原积雪深度、湖泊数量和面积总量数据,分析了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及气候变化对它们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源和黄河源最低和最高气温显著增加,其中,长江源区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增温率分别达到了0.381和0.300℃/10a,黄河源区分别为0.309和0.305℃/10a.黄河源区最高气温增暖程度略大于长江源区,而最低气温增暖趋势小于长江源.长江源和黄江源地温增暖明显,增温强度分别达到了0.271和0.283℃/10a,两个源区地温增暖程度接近.(2)长江源区平均降水量明显增加,降水增多趋势达到了7.883mm/10a,黄河源区降水微弱增加,增加趋势大约为3.805mm/10a.长江源和黄河源年蒸发量增加明显,增加趋势分别达到了4.88mm/10a和5.36mm/10a,尽管降水对水资源有增加作用,但是,蒸发量增加也消耗水资源.(3)湖泊数量和湖泊面积总量明显增多增大;地温升高后,冰雪和冰川消融量加大.但是,黄河源的唐乃亥的年径流量却明显减少.因此,区域气候增暖后,长江源地表湿润程度加大,对生态系统恢复和水资源储存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而黄河源区地表升温后,降水变化不大,在蒸发加大的前提下,水资源量有减少的趋势.
其他文献
针对地质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控制问题,本文依托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成果数据质量控制,通过对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包括建库流程分析,数据源质量问题等,系统阐述了空间数据库成果数据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技术.实践证明,通过该方法,很好地规范了空间数据生产和数据库建设,实现数据库建设整体质量控制,保证了数据质量.通过成果数据的应用效果分析,证实了该质量
三维信息在各个国家的地质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三维信息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目前的三维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地质调查工作的一项基础和关键性技术.目前在三维信息技术方面,需要统筹各部门的研发工作;开发统一格式的建模软件;制定规范的验收标准等.编制三维地质建模与分析应用指南,当前,三维信息技术应用于地质调查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地质工作者不容易掌握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使用,建模过程复杂,从而使得建
本文报道了对一次双极性闪电过程的多手段同步观测研究,包括高速摄像(3200fps),快慢电场,宽频(3-300 kHz)磁天线等.闪电包含一次正回击和三次继后负回击,四次回击共用一个通道来对地释放电荷.高速摄像机捕捉到了该闪电的起始过程,其起始点位于云底部附近.分析表明此次双极性地闪可能由位于雷暴云底部较大的正电荷堆触发(其在观测点产生了持续性的负极性的地面电场);预击穿脉冲群与正先导脉冲的极性相
对自行研制的短基线闪电VHF辐射源定位系统的定位算法、硬件构架及自行编写的控制软件进行了详细介绍,系统采用基于小波的广义互相关时延估计及非整数倍时延估计算法减小噪声的影响,提高定位精度。系统实现了闪电VHF辐射信号的连续或分段采集记录,能够对一次闪电放电的VHF辐射源信号进行完整探测。从短基线时间差闪电VHF辐射源定位系统对人工触发闪电的定位结果中可以看出,系统的定位结果能够较好地重构闪电放电通道
基于GPS/INS的组合定位技术在高精度定位定姿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为消除惯性传感器固有高频噪声的影响,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技术进行信号降噪,构造GPS/INS紧耦合Kalman滤波模型,利用GPS量测信息校正IMU低频系统误差.针对惯性导航方程中的重力误差影响,采用EGM2008重立场模型进行重力扰动与垂线偏差分量补偿,研究了重力误差信息对系统定位定姿精度的影响,并分析了重力矢量误差的随机建模方法.
青藏高原南麓地区的强深对流系统的分布与南亚夏季风密切相关。南亚夏季风爆发前(3-5月,簇类一),洋面上风速较小,当偏南气流向北遇到喜马拉雅山脉,在地形的作用下被迫抬升形成爬流,导致强深对流系统主要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麓东部地区。南亚夏季风爆发期间(5-6月份,簇类三),洋面上西南风开始增强,来自洋面的偏南气流遇到青藏高原后开始向西北绕流,水汽输送通道开始发展并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发生的强深对流
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监测的闪电定位资料、中国天气台风网提供的台风资料以及NCEP风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第30号超强台风海燕的闪电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台风眼壁闪电密度远高于其他区域,台风增强时眼壁闪电密度大于减弱时.眼壁闪电爆发出现在台风急剧增强阶段、台风强度达到最大之前以及台风转向之前.闪电易发生在眼壁区和云顶亮温低于220 K的外雨带对流区内,WWLLN和LIS所观测到的闪
长江黄河源区特殊的高寒与冻土环境使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十分敏感.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本文利用1969年的航片和1986年、2000年、2007年、2013年的TM影像,通过实地考察和目视解译,对各个时期的长江黄河源区土地覆被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各个时期各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特征.并结合45年间的气温,降水,光照,风速,相对湿度以及潜在蒸散发数据,探究
海冰干舷高是计算极地海冰厚度的重要参数.介绍了计算干舷高的方法,利用2010~2012年间IceBridge航空激光观测数据,得到沿测线的干舷高,并根据航线交叉点处不同时间得到的干舷高计算了干舷高变化率,经统计,共得到138个交叉点,其中82%的交叉点处干舷高变化速率在-30~30cm/yr范围内.同时,在覆盖IceBridge的观测区域内,利用2003~2008年间的ICESat海冰干舷高和冰厚
RRTMG(Rapid Radiation Transfer Model for GCM )辐射传输模型被成功引进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新一代大气环流模式FAMIL中.本文首先详细比较新引进的RRTMG与模式原有的SES2两套辐射传输模型的差异;其次,通过比较一组标准AMIP试验和一组辐射模型的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两套辐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