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研究述析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发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CG)、尤其是活动性胃炎的发生关系密切,所以抗HP感染治疗引起重视.中医学传统的特点和优势是整体观念、恒动观、综合分析和调节平衡的方法;现代则出现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功能与形态、机体与环境相结合的诊疗思想.所以从中医学去认识和治疗本病,将有许多新的问题发现,给诊治本病增添新的或者更好的方法,也丰富了中医学内容.追思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行了中医理论探讨、治疗观察和抑菌试验等三个方面.
其他文献
CAG属中医的胃脘痛、腹胀、痞满、心下痞、嘈杂等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主要是脾胃虚寒,胃阴亏虚为主;邪实重在气滞血瘀、湿热、肝郁.病位在胃,涉及脾、肾、肝.关于CAG的中医辩论证分型,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统一的分型,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的真知灼见,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型:脾胃虚弱(虚寒)、胃阴不足(气阴两亏)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络瘀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
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尚无特异治疗方法,近年临床实践显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疗效,我们收治慢性胃炎患者153例,其中的7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香砂六君丸和西沙必利)疗法,并与单纯西药(西沙必利)治疗的76例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现报告临床资料。
随着纤维胃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出率逐年提高,由于返流液中的胆酸盐等物质反复刺激胃粘膜,破坏了胃粘膜屏障,导致胃粘膜慢性炎症、糜烂及潰疡的发生,且迁延不愈.近年来采用柴黄胃宁冲剂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总结。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其临床主要特征性表现为上腹隐痛或不适、早饱、腹胀、嗳气、返酸或伴恶心、呕吐、烧心、厌食等,故以往也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但因其内涵欠确切,现一般少用.流行病学资料显示FD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30-50%,因胃镜、钡餐、B超和各项化验检查均无异常,多数学者认为FD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有关,近年来研究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道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不良为特征,导致食管功能性梗阻.临床上有吞咽困难、反食、胸部不适或胸痛.可伴有体重减轻等表现.该病临床少见.有人报告,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率约0.5-1/10万.北京协和医院1987-1992 年期间,消化科门诊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16例.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数在30-40岁,5%的病人在成年之前发病.男女发病数接近1∶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是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限速酶.1976年Miyamoto等从牛的精囊腺提纯了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1,COX-1).1989年,Nee-dleman等发现在由细菌脂和细胞因子诱导的人单核细胞(体外)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内)中COX蛋白质表达增强,使PG合成增加,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这一过程,但对PG的基本生成和白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胃痛和胃痞等多属此范畴.采用中医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胃镜、病理形态特点,辨证与辨病结合,灵活伍用一些具有特殊治疗意义的中药治疗本病,已被临床医师应用,且能提高疗效,但其疗效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多年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及中医脾胃均与免疫功能关系密切,胃肠道作为重要的免疫器官,弄清慢性胃炎各证型及治疗前后胃肠道粘膜内的免疫细胞如固有层内T细胞亚群等的变化,将有助于进一步全面地揭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病,在消化内科疾病中约占20-40%,约25%-40%的人在一生中曾出现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健脾消胀冲剂是我院中心制剂室制作的科研用药,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动力疾病.现将我们2000-2005年健脾消胀冲剂治疗脾虚气滞型FD的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临床实验以及其对胃肠动力作用的动物实验结果报告。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活检标本中成功地分离和培养出Hp(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94年WHO将Hp列入一类致癌因子,根据Correa勾划的肠型胃癌自然史,Hp相关性胃炎的大量出现,无疑会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发生率,由Hp感染→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
肝纤维化主要是一种病理概念,见于大多数不同病因的慢性肝脏疾病中.其主要形态特征为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成分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分别表现为肝窦内纤维化(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小叶内纤维化;其生化学特征在于胶原等胞外基质(ECM)成分代谢失衡,生成大于降解:其细胞学基础在于肝窦内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当然,近年国际疾病分类中也包括肝纤维化(K74.001).肝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肝病的共同重要病理特征,纤维间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