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2与煤流固耦合的煤岩物性演变及其机理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s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2驱替煤层气开采是CO2地质封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选择5个不同演化程度煤样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超临界CO2与煤流固耦合作用,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检测反应前后煤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特征,采用低温液氮吸附仪测试样品的孔隙结构,采用商业化等温吸附仪测试样品吸附特征;分析超临界CO2与煤流固耦合作用造成的矿物迁移及其对煤岩物性改造。通过研究,较为系统探讨了超临界CO2与煤流固耦合作用的元素迁移特征及其规律,发现常量元素Ca、Mg、Na、K和微量元素Sb、Tl、Be、V、Cu、Zn、Rb、Sr、Zr、Cs迁移显著,常量元素Si、Al、P和微量元素Li、Sc、Ba、Hf、Th迁移现象较弱,微量元素Co、Ga、Pb、Nb、Mo、Cd等基本无迁移现象。认为元素迁移显著与否与其在煤中赋存状态有关,以碳酸盐、硫酸盐及硫化物等形态赋存的元素易于迁移,以硅酸盐和氧化物赋存矿物较难迁移。分析发现超临界CO2与煤流固耦合作用对煤的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改造显著,具有增孔和扩孔效应,但对其孔隙结构的连通性改造甚微。认为流固耦合作用主要发生在裂隙表层和开放型孔隙内部。描述了流固耦合反应前后煤吸附甲烷特征及其基本规律,拟合了甲烷在样品上的吸附特征曲线,探讨了流固耦合反应过程中孔隙结构与等温吸附常数关系,探讨了超临界CO2处理煤吸附性变化机理,建立了超临界CO2与煤流固耦合作用的元素迁移—孔隙结构改变—吸附性改变地质模型。
其他文献
核燃料循环、核电厂运行、核设施退役等核能开发利用过程将产生大量放射性有机废水。废水中的有机物增加了放射性废水的存储、处置难度,容易造成放射性核素泄漏,扩大污染。近
零价铁(ZVI)作为渗透反应墙成功应用于地下水的原位修复,使得零价铁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被重视。零价铁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其对氯代烃、硝基芳香烃、重金属和各种含氧阴离
温室效应给全球气候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处理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二氧化碳的捕获及封存技术,其
采用真空蒸发两步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性能良好的ZnO薄膜和Dy、La和CeO2掺杂ZnO多晶薄膜。研究制备工艺、掺杂元素、含量及氧化、热处理工艺对ZnO薄膜结构特性、光电及气敏特
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被广泛应用于改善土壤条件、提高作物产量的革命性农耕技术。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农业源的排放。地膜覆盖改变了农田土壤的基本性质,引起
含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CVOCs)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存在着持久性的污染和危害。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CVOCs排放量日益增多,必将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消除CVOCs污染问题刻不容
我国城市大气灰霾污染严重,探明城市大气中PM2.5及其前体物的污染特征,对于控制灰霾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环境中普遍存在并具有"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水体中有机物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根据第四届世界水论坛提供的关于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天大约有数百万吨垃圾及污
目的观察燃煤型地方性氟病区人血浆硫化氢(H2S)及其代谢相关氨基酸的水平。方法采用离子选择电极、亚甲基蓝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氟病区人血浆氟、H2S、同型半胱氨酸(Hcy)
目前我国拥有各种玻璃、陶瓷窑炉上万座,绝大部分窑炉废气具有飞灰含量高,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的含量偏高(100-700mg/m3),烟气温度偏低(200~300℃)等特点。现有的SCR催化剂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