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抑制像GIS中所遭遇的环氧树脂绝缘予表面的电荷积累,在实验室反应容器中使用氟/氮混合气对环氧树脂试样进行了表面氟化。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氟化引起环氧树脂表层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本质变化。表面电导率测量及接触角测量与表面能计算的结果表明氟化引起表面电导率和表面极性的极大提高。基于开路热刺激放电电流测量,这一高的表面电导率归因于非常可能的试样表层电荷陷阱深度的极大降低与密度的减小及在空气中试样表面
【机 构】
:
同济大学物理系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4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抑制像GIS中所遭遇的环氧树脂绝缘予表面的电荷积累,在实验室反应容器中使用氟/氮混合气对环氧树脂试样进行了表面氟化。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氟化引起环氧树脂表层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本质变化。表面电导率测量及接触角测量与表面能计算的结果表明氟化引起表面电导率和表面极性的极大提高。基于开路热刺激放电电流测量,这一高的表面电导率归因于非常可能的试样表层电荷陷阱深度的极大降低与密度的减小及在空气中试样表面吸附的水分。表面充电电流测量进一步地表明:与环氧原试样几乎为零的稳态沿面电流相比,氟化试样显示非常大的稳态沿面电流。因此表明在电晕充电期间,氟化试样的低得多的动态表面电位与表面电荷积累。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应用于电缆附件中的硅橡胶在频率位于20-300 Hz时的击穿特性。选用液体硅橡胶,采用120℃热压,运用特制模具制备含有单一典型缺陷的硅橡胶试样。采用串联变频谐振耐压试验电路,对硅橡胶试样进行连续升压击穿试验,并采用威布尔分布分析击穿电压。结果表明,在实验频率范围内含针尖缺陷、气隙缺陷及刀痕缺陷的试样击穿电压随频率增高而下降; 不合缺陷的硅橡胶试样击穿电压基本保持不变。硅橡胶为无定形高聚
聚合物电介质中的空间电荷问题已经有相当长的研究历史,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缺少重要的进展。直到上世纪90年代陆续提出与解决了几种固体介质中的空间电荷测量方法之后,基本上能够实时地了解绝缘介质中的空间电荷分布状况,空间电荷问题的研究才有了明显的进步,以至于有人甚至说这是“空间电荷疯狂”(Space Charge Crazy)的时期。但是近年来,随着超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建立与直流储能的应用,解决
本文根据直流套管生产的技术要求,对直流套管的绝缘设计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研究了直流套管用内绝缘材料的含水率、温度对绝缘性能的影响,以及外绝缘污秽、套管实际运行条件等对直流电场分布的影响,提出了减少对直流绝缘性能影响的措施和直流套管的绝缘设计方法。
通过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粒径分布均匀,尺寸为100nto左右的多铁性材料BiFe03纳米粉体。实验表明在溶胶过程中反应溶液pH值以及干凝胶的煅烧温度等合成条件对纳米粉末的制备和纯净程度都有一定的影响。采用TG-DSC、XRD、FT-IR及SEM等测试手段对纳米粉体进行物性分析和研究,得出最佳的合成条件:凝胶溶液的pH=7-8,干凝胶的煅烧温度为600℃。
实验采用溅射和蒸发镀膜工艺,制备了一种新型的Al/CuPc/Cu三明治结构NO2气敏传感器。这种器件对NO2气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通过研究其在NO2气体中电学特性的变化,来表征其敏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10ppm的NO2气体环境中,器件的正向电流明显增大。通过比较器件在空气和NO2气体中器件的肖特基势垒高度的变化,发现通入NO2气体50分钟后,CuPc/Al势垒高度降低了
在实验室反应容器中聚乙烯(PE)试样被表面氟化不同的时间。基于压力波法、空间电荷测量结果揭示随氟化时间的延长、空间电荷行为发生有趣的变化。红外分析表明随氟化的延长、氟化度增加。试样的断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像给出了这些氟化层厚度的精确信息。表面能计算间接地表明了氟化导致表层极性或介电常数的显著增加、取决于氟化时间。开路热刺激放电电流测量显示这些氟化层有不同的电荷捕获特性及随氟化延长、对半导性电极里的化学
本文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MMT/XLPE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有机改性剂控制MMT在XLPE中的分散状态。SEM和X-RAY的结果证实PE分子链可在MMT中插层并实现纳米尺度上的均匀分布。通过DSC研究复合材料的熔融行为,表明纳米蒙脱土可明显改变聚乙烯的结晶形态。对纳米复合材料进行加速水树生长实验,并对树枝的长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纳米复合材料中的水树枝长度大幅度减小,表明通过加入纳米MMT改变
基于介质响应的时域回复电压法、极化去极化电流法和频域分析法可用于变压器油纸绝缘状态的现场诊断。这三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油纸绝缘状态的信息。基于变压器主绝缘结构的扩展Debye模型可实现上述时频域介质响应方法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在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节约测量时间。为此,本文首先以扩展Debye模型为基础推导了时频域介质响应的三种方法的内在关系,采用Matlab软件编程制作了时频域介质响应方法的融合系统
本文采用快速放电的方法,以聚丙烯薄膜为样品,经过不同的热处理方式,研究发现经过热处理后的样品,其放电电流谱的下降沿时间较原始样品要短。初步断定可能是由于热处理改变了样品的陷阱深度,束缚电荷容易从陷阱中脱陷形成自由载流子。实验又通过使用开路热刺激放电(thermally stimulateddischarge,TSD)电流谱分析样品陷阱深度,验证了热处理使陷阱变浅这一判断。从而提出了使用快速放电的方
空间电荷的积聚是导致聚合物绝缘性能降低的重要因素。针对此问题,本文研究了利用不同偶联剂进行表面改性后的纳米SiC添加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纳米粒子对同极性电荷的注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且不同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分布不同,KH-560SiC/LDPE中存在大量正极性亲和性的深陷阱,而A-171SiC/LDPE中却分布大量正极性亲和性的浅陷阱。分析认为此现象源于偶联剂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