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期异育银鲫对饲料中蛋氨酸需求的研究

来源 :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66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添加晶体氨基酸的实用饲料饲喂异育银鲫(51.00±0.02g)62d.饲料以丹麦鱼粉,血粉和豌豆蛋白粉为主要蛋白源,配成等氮(42.88%)等能(18.45MJ/kg)的6种饲料,其中半胱氨酸含量为0.40%,蛋氨酸含量分别为0.44%,0.66%,0.86%,1.09%,1.28%和1.51%.每种饲料处理随机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晶体蛋氨酸会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P<0.05).各处理组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和全鱼体成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含量随饲料蛋氨酸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饲料蛋氨酸含量从0.44%-0.86%组的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0.05);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受饲料蛋氨酸水平影响不显著(P>0.05).肠道r-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在蛋氨酸含量为1.09%时达到最高;肠道肌酸激酶和肝脏脂肪酶活性在饲料蛋氨酸最适量时活性最低(P<0.05).在异育银鲫达到95%最大生长时,分别以增重率和蛋白质沉积率为指标,利用折线模型获得养成期异育银鲫的饲料蛋氨酸需求量分别为0.73%和1.06%(占蛋白的1.69%和2.48%).在肝脏达到健康状况时,以肝脏脂肪含量为指标,饲料蛋氨酸需求量为1.28%(占蛋白的2.98%).
其他文献
将360尾初始体质量为4.01±0.02g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随机分成6个组,分别投喂碳水化合物与脂肪比例(CHO:L)为0.29、0.81、1.58、2.88、5.46和13.22的6种等氮(粗蛋白41%)等能(16K J/g)饲料,探讨饲料中CHO:L对其生长、饲料利用及糖代谢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饲料CHO:L增加,胭脂鱼幼鱼的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
配制含5种不同糖脂比(0.68、1.02、1.62、2.61和4.35)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6.77±0.40)mg的方格星虫稚虫8周,旨在研究不同的饲料糖脂比对方格星虫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糖脂比对稚星虫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糖脂比为2.61(糖含量为20.64%,脂肪含量为7.92%)时,方格星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分别为(451.
本试验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刺参幼参(0.65±0.001g)生长、体壁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共设计脂肪水平分别为0.19%、1.38%、2.91%、4.36%、5.96%及7.16%,粗蛋白水平为14%左右的6组试验饲料,进行60天饲养试验.结果显示,(1)刺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饲料转化率及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而降低,0.19%处理组刺参获得最高增重率,显著高于5.96%与7
配制脂肪梯度分别为3%、6%、9%、12%、15%和18%的6种等氮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10.02±0.02)g的大黄鱼60天,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黄鱼生长、体组成和体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对大黄鱼的存活率(SR)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却显著影响了特定生长率(SGR)(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而显著影响了全鱼脂肪和灰分含量
选取360尾平均体质量为(5.4±0.2)g的梭鱼鱼种,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分别投喂脂肪含量为2.71%、5.79%、8.23%、11.85%、14.39%、16.91%的6组等氮饲料,饲养60 d.结果表明,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肝体指数、脏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肥满度8.23%组最大,其显著高于2.71%组(P<0.05);梭鱼全鱼、肝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
本试验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刺参幼参(0.65±0.001g)生长、体壁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共设计脂肪水平分别为0.19%、1.38%、2.91%、4.36%、5.96%及7.16%,粗蛋白水平为14%左右的6组试验饲料,进行60天饲养试验.结果显示,(1)刺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饲料转化率及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而降低,0.19%处理组刺参获得最高增重率,显著高于5.96%与7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又名武昌鱼、鳊鱼。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2012年产量超过了70万吨。但是团头鲂营养基础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一些原来的营养需求标准已不适应目前的养殖方式,表现在饲料利用率偏低、投饲技术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养殖效益参差不齐,严重制约着团头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在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磷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体组成不同部位磷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团头鲂对饲料中磷的需要量.选取初始均重为35 g的团头鲂4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分别投喂磷含量为3.8、6.9、10.1、13.2、16.4、19.5 g/kg的6种饲料,团头鲂试验期85 d.结果表明:1)饲料磷含量13.2 g/kg的组增重率显著高于饲料磷含量为3.8、6.9、16
本试验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以饲料中生物素含量为影响因子,研究了团头鲂幼鱼生物素适宜需求量.试验配置6组等氮等能的纯化饲料,生物素添加量为0,0.015,0.049,0.158,0.624和2.49 mg/kg.选择初重为2.01±0.01 g团头鲂幼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30尾鱼,日投饵3次,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投喂生物素含量为0 mg/kg组中的团头鲂幼鱼在试验第5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34.98±0.47)g的团头鲂4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20尾),在等蛋白(CP,30%,设计值)、等氨基酸平衡模式下,分别设置饲料脂肪水平为3.03%、4.47%、5.91%、7.35%、8.79%、10.23%的半纯化饲料.饲养85d后,以团头鲂的生长、体组成和血清生化等指标为判断依据,确定其饲料的脂肪需要量.结果表明:①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各试验组团头鲂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