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乐府歌辞的两大文本系统及其生成机制

来源 :第六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w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乐府机关对四方歌谣的加工,总体上是围绕“歌”与“诵”这两大功能展开的,由此形成了“传辞”与“传乐”的两种方式和“乐辞本”和“文辞本”两大乐府文本系统,乐辞本以“乐志”、“乐录”传播为主,主要作为音乐演唱的脚本,文辞本则以满足“夜诵”而生,后来成为文人阅读、传钞的案头本.无论“乐辞本”还是“文辞本”都不同程度地经过官方的加工和翻写,现存汉代四方民间乐府的体式结构基本一致,当是各地方言俗语被翻写成汉代“通语”的结果;现存乐府“文辞本”的齐言化趋势大概与其适应“夜诵”要求的翻写有关.民间歌辞的书面化是汉乐府文体生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夜诵”则是书面化机制中的核心内容,是“文体”获得形式上本体意义的深层动因.
其他文献
宋玉《讽赋》驿馆接待、配餐描写虽大意不难理解,但当下通行的注释却未能解释到位,且时有误读.文章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为依据,对于描写中的关键词语进行了考辩,从历史礼法的角度释读了词语的原典寓意,从而认为《讽赋》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说“文字粗糙”,反而匠心独具,层层递进,既铺叙塑造了主人之女的人物个性,又反映出古楚驿馆传食文化的历史真实.同时文章的考辩,还可以从新的角度,佐证宋玉“大夫”的身份和宋玉此赋并
赵郡李氏是北朝重要高门大族,河北士族的代表,家学渊源深厚,对北朝的文学学术影响深远.半个多世纪以来,有较多北朝赵郡李氏墓志出土,本文将石刻史料舆史志等文献相结合,分析赵郡李氏东祖、西祖、南祖三房的文学学术活动,为北朝赵郡李氏家族及河北地区的文学学术的全面研究提供基础.
女书可以说是瑶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女书主要流传于“岭南瑶族聚居区,包括湘南永州的江永、江华、道县,广西富川、钟山、恭城、贺州以及广东的连州等地”.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最开始的发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女书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专家的研究兴趣,他们纷纷奔赴女书流传地进行实地考察,并著书立说,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女书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女书具有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
陕西渭北于1995年出土的“豆卢望碑”、“杨再思碑”为历代史籍乃至金石文献所阙载,二碑如确属真实唐碑,无疑具有较为重要的出土意义和史料价值,然二碑竟用作唐僖宗“靖陵”棺座,不合情理之至;有关出土考察报告多不一致,前后矛盾之处甚多;撰文者亦大有疑问,与碑文所记内容出入过大;另外,碑文的字句语义与历史史实、人物谱系等均存在诸多抵梧.二碑恐非真正唐碑,而属伪刻.
收录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是二十世纪我国发现的有关于孔子和诗经研究的重要资料,在诗论中,孔子主要就属于《国风》《小雅》《大雅》《周颂》的部分篇目进行评论,从现存的竹简来看,《国风》在诗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在《国风》之中,孔子又把重点放在了“二南”上.本文将以《孔子诗论》的原简为出发点,结合“二南”中的具体篇目,对孔子提出的“重而皆坚于其初者也”和“民性固然”这两个结论性观点
“清华简”《尹诰》是两部分商初文献的汇编.其中前一部分为训诰之辞,即《史记·殷本纪》所载伊尹作于商汤伐桀灭夏不久的《咸有一德》,内容为伊尹训诫商汤不要重蹈夏桀覆辙,但《史记》只有篇题,未载其文,幸赖“清华简”《尹诰》保存得以重见天日.这部分文字乃至整个“清华简”《尹诰》篇都与《礼记·缁衣》所引《尹吉(诰)》没有任何关系.第二部分内容为伊尹与商汤谋议怎样解决“远邦归志”的问题.作为帝王与重臣谋议政事
从上个世纪下半叶起,大批简帛资料的出土,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扇神秘的古代书库的大门,让人们得以重新认识和评价我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的成就.这些简帛文献,其内容涵盖了先秦文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对楚辞赋研究的影响,尤其明显.为此,本文拟作一比较完整的概述,提供研究和爱好者作为参考.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其生死观有两大明显特征:一方面重生贵生并且积极寻求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苦生乐死,并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汉乐府游仙诗中或写寻仙问药,或写游仙飞升,都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对升仙和长生的狂热信仰体现了两汉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在这种创作中可以窥探到生命意识的觉醒.
马王堆帛书《周易》有“羅”卦,“羅”通“離”,对应传世本中的離卦.離卦描写的是日食发生前后的情景.首先,从语言学的层面分析,“羅”在卦爻辞中当取“明亮”之义.然后,通过对羅卦整体语境的分析发现,羅卦围绕日食展开,卦爻辞讲述的内容就是日食发生前后的情景.此外,从《诗经》《左传》等先秦文献的记载来看,古人视日食为天之灾变,预示大难临头.日食发生时,人们击鼓、祝颂、献牲,祭祀天地神明,祈求驱灾避祸.这些
敦煌变文体现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诗性精神:变文舆画卷的特定关系造就了中国小说鲜明的画图叙事特征.变文图像化的情境安排营造了讲唱的氛围,延续了中国诗歌展现性灵的一面;变文画卷的展示以群像的形式出现,表明小说傅奇故事为多个傅奇性的单个故事的组合;变文叙事神秘性造成的隐喻,赋予了小说神秘的暗示舆寓言诗一般的讲述方式,熔铸了中国通俗小说归於彻悟之魂,造就了小说人物性格的类型化;在变文所启示的白话通俗小说中,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