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毒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

来源 :2016第六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6学术年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伪狂犬病又称奥叶基氏病,可引起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范围广、流行速度快,每年给世界养猪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是危害养殖业的重要疫病之一.近年来,疫苗免疫后的猪场多有该病发生,因此,分离流行毒株制备疫苗对于预防该病的发生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蚀斑纯化、PCR鉴定、序列分析以及电镜观察表明分离到PRV流行毒株,所分离的毒株病毒滴度达到108.75 TCID50/ml,这与许多文章报道的流行毒株毒力相当,为开发PRV流行株疫苗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禽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Avian Tembusu virus,ATMUV)感染引起的一种新的禽类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厌食、产蛋急剧下降和神经症状.目前ATMUV与宿主相互作用机理及病毒的致病机理仍不很清楚.宿主天然免疫是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激活获得性免疫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迄今有关宿主抵抗ATMUV感染的天然免疫应答机制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ATMUV感染雏鸡、鸡
本文简要分析了基层在兽药使用方面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主要表现有:一些养殖单位一旦发现畜禽生病,心态极其急躁,希望马上能治好,就不计经济成本、不讲社会责任、无视道德底线,乱投医、乱用药、乱治疗,致使在兽药使用上缺乏科学性,存在极大地盲目性、随意性;少数兽药经营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心存侥幸,不仅不为畜禽养殖单位着想,还违背兽药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随意向其推销、出售无兽医处方笺的处方兽药等;
自1997年开始,我国家禽NDV主要流行株为基因Ⅶd亚型,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近20年来(1997-2015)基因Ⅶd亚型NDV基因组不同基因的遗传演化,选取46株鸡源NDV基因Ⅶd亚型代表毒株,并对其不同基因的遗传进化速率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认为,长期的疫苗免疫促进了新城疫病毒(NDV)的遗传变异,导致了NDV在不同时期其主要的NDV流行株基因型不同.
目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和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都是临床上严重威胁养猪业的一种严重的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其致病病原分别为PRRSV和CSFV.CSFV的囊膜糖蛋白E2(gp55)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性抗原,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可以诱导机体产生
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是一类可感染人、猪、牛、鸡等30多种哺乳类和禽类动物的RNA病毒,目前的报道发现该病毒主要引起幼年动物肠道相关疾病.与人星状病毒相比,由于缺乏成熟的病毒分离方法,目前仅有少数研究实现体外分离猪星状病毒(PAstV).另外,登录在GenBank的猪星状病毒全序列仅20条左右,且这些基因组序列均扩增于临床采集的猪粪便阳性样品.本研究通过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TPC
The rabies virus (RABV) has less genetic material and RABV replication mainly depends on host cell machinery for energy.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RABV in the host cell is the virus-host cell interactio
会议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感染偶蹄动物所引起的急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全球畜牧业的发展与食品安全,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是一种无致病性的笼状蛋白质颗粒,易被免疫细胞捕获,其抗原主要被MHC-I类分子提呈,但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以急性肠炎、腹泻、呕吐、脱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年龄段猪均对PEDV易感,其中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2010年以来,PED在我国暴发并广泛流行,给养猪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笔者从发病猪场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猪后导致严重的间质性肺炎,提示炎症反应在PRRSV的致病和组织损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病毒感染后宿主都会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抵抗和清除病毒的感染,但在PRRSV感染早期外周血中各种促炎性因子,包括TNF-α、IL-1β等的表达水平都很低,而在感染后期,各种炎性因子大量表达,形成"炎性因子风暴".为了探讨PRRSV感染后炎症反应失衡的分子机制,通过PRR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病原.近年来,PRRSV NADC30-1ike在我国出现并快速传播,造成猪场PRRS疫情暴发.同时,该毒株在流行过程中快速演化与变异,并且与我国高致病性毒株等发生重组出现新的毒株.本研究以NADC30-1ike毒株CHsx1401为对象,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成功构建出该毒株的感染性克隆.基于CHsx1401的全基因组序列,分四段设计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