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研究

来源 :第十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xy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探索实际生产中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A.baeri Brandt♂)幼鱼适宜的投喂率和投喂频率.本实验设计了四个投喂率(体重的2%,3%,4%和5%)和三个投喂频率(每天分别投喂2,4和6次),总共12个实验组,每个组设3个重复,分别养殖在36个直径为2米的玻璃钢桶循环水系统中.实验鱼的初始体重为7.79±0.37 g,每个桶中为400尾鱼,养殖水温18±1.0℃,投喂的饲料为市售的鲟鱼商品料(粗蛋白41%,粗脂肪12%,水分10%和10%灰分).鱼体每两周称重一次以便调节投喂率,每四周减少一半的鱼以保证养殖密度前后一致.经过12周的养殖后,进行称重取样.研究结果表明,投喂频率显著影响到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1),但对饲料效率和饲料成本无明显影响(P>0.05).而投喂率显著影响了包括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饲料成本在内的所有指标(P<0.01).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共同影响到鱼体的末重和增重率(P<0.05).按鱼体重的5%一 天投喂6次的实验组的增重率最高(P<0.01).以特定生长率为基准的折线分析表明在鲟鱼的7-8克的生长阶段,投喂率为体重的3.7%较为适宜.
其他文献
分子二维结构信息的处理是化学信息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以工程化学数据库(ECDB)为依托,对分子二维结构信息的存储、检索和图形的绘制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分子结构
本论文对重组蛋白TATm-survivin(T34A)的可溶性表达和纯化条件进行优化,首次获得了高度可溶及高纯度的目标蛋白。表达载体,锌离子以及诱导温度对目标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均有促
光系统Ⅱ的重要特征是叶绿素受光激发后引起电荷分离,锰簇放氧中心和酪氨酸等分别扮演电子给体和受体的角色,引发水的分解放氧。根据这个特点,本文以多吡啶钌(Ⅱ)配合物为光敏剂
  鱼类的摄食行为是多种摄食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食性鱼类在摄食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摄食器官是不同的;杂食性鱼类起主要作用的是咽齿和角质垫,而肉食性鱼类其主要作用的
  在实用基础饲料(含铜11.1 mg/kg)中分别添加0、5、10、20和40mg/kg铜(CuSO4·5H2O),制成五种饲料,投喂初始平均体重为98.1±0.5g的斑点叉尾鮰42天.
  本试验以中华绒螯蟹幼体活体饵料轮虫为研究对象,评估金属元素铜强化轮虫的方法,探讨强化的轮虫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存活和幼体发育指数的影响,以及研究轮虫体内其它矿物质元素
  为了配制更合适的长鳍吻鮈亲鱼饲料,对野生和人工养殖的长鳍吻鮈雌性亲鱼的不同组织(肌肉、肝脏和卵巢)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研究.人工养殖的长鳍吻鮈亲鱼不同组
  Ghrelin可以促进饮食,调节体重,参与机体能量平衡的调节,是能够强烈促进摄食的脑肠肽.本实验中草鱼ghrelin cDNA序列全长491bp(GenBank序列号no.KC432584),包含了5非编码
会议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半滑舌鳎稚鱼消化酶活力以及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油为脂肪源,配置五种不同脂肪水平(6.68%、9.84%、13.47%、17.89%和21.88%)的微颗粒
  通过宏基因组建库方法从鲤鱼(Cyprinus carpio)肠道内筛选到新型脂肪酶lipG1,lipG1编码406个氨基酸,经同源比对鉴定为不动杆菌属来源.lipG1成功地实现在E.coli BL21中的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