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来源 :第八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第二届鱼类工业化养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1年以来,中山大学联合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渔业试验中心等单位开展了石斑鱼分子育种研发工作(Austin JMCB,2016,3(1):1008),先后完成了斜带石斑鱼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BMC Genetics,2013,14:113.)、赤点石斑鱼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已投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通过斜带石斑鱼生长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定位分析(QTL) (IJMS,2016,17(4): 501)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已接收),鉴定出与斜带石斑鱼生长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 384个以及功能基因53个,基于这些SNP标记信息,开发出目标区域捕获测序的石斑鱼基因分型芯片,并应用该芯片对石斑鱼后备亲鱼进行筛选,构建石斑鱼繁育核心群体.同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虎龙斑及其亲本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脑、肝脏和肌肉的基因表达水平,解析了杂交石斑鱼生长优势的分子机制,鉴定出控制杂交石斑鱼生长优势的基因位点(BMC Genetics,2016,17∶24.PLOS One,2016,11(12): e0168802.).以上这些研究成果为石斑鱼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2016年4-9月分批次从福建省厦门市、漳州市漳浦县和东山县6个重点石斑鱼育苗场采集样品59个(包括:受精卵、鱼苗、饵料和粪便).通过RT-PCR对采集样品进行神经坏死病毒检测,
会议
  以虎龙杂交斑幼鱼为试验动物,进行为期4周(4w)的饥饿和为期4周(4w)的再投喂对其生长与饲料系数的影响试验.对照组(C)持续投喂8周(8w),饥饿组(T)饥饿4w后再恢复投喂4w,各
会议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海水养殖动物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给海洋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蛋白是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中的一种
会议
  针对石斑鱼病害频发这个阻碍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鱼类先天性免疫功能为基础,首次对斜带石斑鱼Toll样受体13 (TLR13)基因的功能特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
会议
  实验采用平板分离及16S rDNA序列分析法研究小嶝岛工厂化养殖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的肠道菌群结构并进行分析.用2216E、TCBS和LB培养基从小嶝岛养殖的斜带石
会议
  用常见的网箱养殖鱼类美国红鱼作为实验对象,研究美国红鱼在游泳时的主要供能物质和代谢物质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不同规格美国红鱼在游泳时要供能物质和代谢物质的变化差异。
会议
  为在养殖生产中建立科学地生物滤池清洗方法提供理论帮助.通过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模拟装置,研究不同干露时间处理后,生物膜硝化作用效果及主要功能菌群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会议
  本研究以我国重要海水经济鱼类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饲料中不同蛋白、脂肪和糖水平以及不同能蛋比率对赤点石斑鱼幼鱼生长表现、饲料利用和体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