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复合麻醉剂的组分筛选

来源 :第六届西部宠物医师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5201314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快,狐貉貂等毛皮动物的养殖发展也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貉的养殖成本低,饲养方法简单,加之毛皮利用率高,现已成为比较畅销的养殖动物.但是,目前没有针对貉的麻醉剂和麻醉方法的报道与研究.因此本研究将右美托咪啶、咪达唑仑、氯胺酮、赛拉嗪和乙酰丙嗪进行不同的复合,相互进行比较,评价这些组合的麻醉效果,筛选出效果理想的组合.
其他文献
配对盒蛋白7(Pax7)属于配对盒蛋白(Pax)基因家族成员,为肌肉卫星细胞表达的标志性基因,其通过调控肌细胞生成因子5(Myf5)和肌细胞决定因子(MyoD),决定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在虹鳟鱼中,研究表明Pax7位于生长和生产性状的QTL区;在牛中,研究显示Pax7基因多态性严重影响牛的生长性状;在鸡中,报道显示Pax7基因上31bp缺失突变与固始鸡生长、屠体和肉质性状
心脏病在猫中相当普遍,可多年发病而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给临床诊断上带来困难.近几年出现了专门针对猫心脏病的实验室检查,为猫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诊断依据.本文以猫心脏病实验室检查展开一系列的文献综述.
SCC(Squamous Cell Carcinoma)又称鳞状上皮细胞癌或皮样癌,简称鳞癌,是一种原发性上皮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高,发展较快,破坏性也较大,容易发生转移且可入侵皮肤粘膜,一般预后较差.其多发生于头部,尤其耳、唇、鼻、眼睑部、四肢,尤其是皮肤与黏膜交界处,但其可通过淋巴结向内脏器官转移,不仅可发生于肺等实质器官,也可发生于膀胱等中空器官.一般而言,身体任何部位皆可发生鳞状
中医理论多认为黄疸型肝病主要是湿邪为患,病机有湿热与寒湿之分,辨证以阴阳为纲,治疗以利湿退黄为主.通过临床观察,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病理学等有关研究,认为黄疸型肝炎中阳黄(湿热)患畜存在瘀血的病理机制,主张在清热利湿退黄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本项目组在临床选取五例患畜采用自拟疗肝方进行临床阳黄湿热型黄疸肝病治疗,对照组选用两例患畜采用西医疗法进行临床黄疸型肝病的治疗,对比
云南名族村饲养的一头亚洲母象产后11天发生腹泻,亚洲象产后腹泻严重影响母象的产后恢复和对小象的哺乳,为尽快使之痊愈,进行了此次治疗.本次通过中兽医学的诊断进行症象确诊和实验室病原确诊为亚洲象产后机体虚弱,元气恢复慢导致脾胃虚寒、气虚,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胃内菌群紊乱,大肠杆菌083和粪肠球菌在肠道内增殖混合感染造成腹泻.根据诊断结果分析后运用中药复方对亚洲象进行滋养肝肾,温和脾胃,补气养血的治疗方法进
目的:研究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奈福泮分别与延胡索乙素和高乌甲素进行联合镇痛的药物应用剂量,比较两种复合方式镇痛效果,为奈福泮在小动物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比较复合药物镇痛效果.大鼠80只,随机分为奈福泮与延胡索乙素复合组(N75-T75组、N75-T50组、N50-T75组、N50-T50组),奈福泮与高乌甲素复合组(N75-L75组、N75-L50组、N50-L75组、N50-L5
为调查四川成都某马场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对采集于该场的56份粪便样品,采用饱和蔗糖漂浮法收集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孢子并提取DNA,以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基因)为目标基因靶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并采用巢式PCR的方法扩增目的基因,后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获得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结果;并用SPSS对结果进
云南省某动物园群体饲养的20只细尾獴中,有2只5月龄幼仔发病死亡,死前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为了解细尾獴死亡的具体原因,随即将死亡的2只细尾獴尸体进行了病理剖解,可见肠管出血充血,肠壁薄脆、还伴有明显的肠胀气、心肌出血、肾脏肿大,疑为细菌感染致死.取肠道内容物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PCR扩增和测序比对等对细菌进行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对分离菌株敏感的药物,结果在肠道内容物中
贾第虫是一类呈全球性分布的重要机会性致病肠道原虫,可寄生于人、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和啮齿类动物,被感染动物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和腹泻等临床症状.为了解成都市某雪地松鼠养殖场贾第虫病流行情况,本次实验共采集该场松鼠粪便样品59份,采用饱和蔗糖漂浮法初步检查雪地松鼠贾第虫病的感染情况,再通过巢氏PCR扩增β-giardin目的基因片段,最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出结果并进行分析.检查结果呈阳性的为21份
在昆明市云南民族村的一只亚洲象出现排便次数减少并且粪便带有鲜血;四肢发抖;体温升高;触腹部坚实等症状.对该大象的粪便采样后,在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控中心进行试验,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选择鉴别培养基进行鉴别培养、生化试验和PCR扩增及产物测序等方法,鉴定出粪便中存在有大肠杆菌O83∶H1、大肠杆菌O104∶H4和产酸克雷伯菌(K.oxytoca),并对其中具有致病性的产酸克雷伯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