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数值模拟综述

来源 :2016土壤与地下水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2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保护部2011年发布《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动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下水数值模拟是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可定量描述建设项目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预测污染物未来的运移发展趋势.在分析地下水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地下水数值模拟使用较为频繁的Visual MODFLOW、GMS、FEFLOW等软件,并提出了未来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发展趋势.污染物在地下水中除了扩散、弥散作用外,还存在诸多的物理、化学反应及生物作用,如包气带对污染物的截留作用、土壤对污染物的截留作用、污染物在水流系统中的化学反应、微生物在污染物衰减过程中的作用等,未来地下水模拟软件会更好的模拟这些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使得模拟结果更为准确可靠。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将为未来地下水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其他文献
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神农架大九湖2015年9月~2016年8月各能量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大九湖泥炭地能量通量的变化和各能量分量的分配特征,并讨论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泥炭地全年净辐射为3146.91MJ/m2,显热通量为931.79MJ/m2,潜热通量为1762.40MJ/m2,土壤热通量为22.26MJ/m2;能量分配主要以潜热显热为主,显热和潜热分别占净辐射的
为了减少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废水资源化被广泛关注,因而近些年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处理废水的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废水资源化的现状及废水资源化的具体措施如化学沉淀法、电解法、吸附法等,并对废水资源化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废水处理的传统方法对污染物的去除已经远远不够,水中存在的大肠杆菌、病菌以及难溶盐类导致水体的致病性和硬度较大,处理后的水不能直接利用。为了提高但对于出水水质有更高要求的回用水,则应选择合适
东海原甲藻是东海赤潮高发区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原因种之一,数值诊断试验揭示了悬浮物、营养盐及温度等海洋环境影响因子在东海原甲藻赤潮生消过程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在赤潮灾害预测预警及近海生态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外海营养盐、悬浮物、海水温度等三个环境因子的数值诊断试验结果表明:长江口和近岸较高浓度的悬浮物是阻断东海原甲藻赤潮向长江口和江苏沿海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外海较低浓度的营养盐是东海原甲
本文阐述了消落区水生植物设计、种植完成后在自然水位变化中植物生长量的相对变化.并以野外对消落区人工种植香蒲与芦苇、荷花及其他挺水植物群落、苦草与眼子菜沉水植物群落、荷花与红菱挺水一浮叶群落、荷花与篦齿眼子菜等挺水、沉水群落为例做了实地观测记录,初步探究植物群落优势种与消落区水位间相关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河流水质都面临着来自工业、农业、生活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英、德、美等发达国家就开始考虑解决日益严重的河流污染问题.其中,河道曝气复氧技术作为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在很多国家被优先采用.微纳米气泡的表面带有负电荷,对水中微小粒子具有增强吸附的作用。可以使水体中下层的游离状态藻体吸附上气泡后,比重变小,快速漂浮团聚于水体表面
藻类可直接吸收水中的磷,使其通过磷酸化转化为ATP和磷脂等有机物。藻细胞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将氧气释放到水体中,增加水体溶解氧浓度,以达到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目的。在室温(25±2)℃和4000 1x的连续光照条件下,以斜生栅藻为实验藻种,附着固定于立体弹性载体上形成藻类生物膜,研究藻类生物膜脱氮除磷过程中藻类生物膜量、藻类生物膜挂膜情况、EPS产量、藻类生物膜对氮磷去除占比、藻细胞内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恢复,一方面指受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另一方面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
2016年8月16日,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验收,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Wetland Park).南海湖片区做为湿地公园五个片区之一,是南海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湿地公园南海湖片区的发展提一些自己的想法,介绍了自湿地公园与然保护区的关系,指出湿地公园是指以水为主题的公园.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
随着公众对湿地认识的不断深入,各地的湿地公园建设逐渐步入一个高峰时期,成为目前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重点之一.湿地规划,作为一种跨专业跨学科的全新规划类型,在其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秉持何种理念、制定何种策略,是每一个湿地工作者和规划工作者应该加以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湿地工作者,笔者结合个人业务知识与工作实际,对南海湿地及周边地区规划过程中保护性开发的框架、基础条件、核心保护、动态调节、开发引导等问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做好湿地保护工作已成为生态建设的崭新内容和生态惠民的重要领域.本文根据依法治国及生态文明要求,结合内蒙古南海湿地保护区的实践,着重研究湿地治理体系及能力建设,创新性提出湿地保护治理体系构架--机制、法律法规和制度,深入探讨了实现治理体系所需的9种湿地治理能力,要坚持从问题入手,从解题深入,从结题推广,不断完善湿地治理体系、提升湿地治理能力,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