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渤海地区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重心转移分析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贵州省地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008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环渤海地区1985年和2008年的1:10万土地利用现状矢量图库,在GIS技术与模型方法支持下,定量分析了环渤海地区耕地变化的动态特征.进一步利用重心模型法,计算了研究期内耕地面积重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85~2008年,环渤海地区耕地面积减少139.15万hm2,年均减少6.05万hm2;耕地面积重心向东移动0.097°、向北移动0.011°,重心总体向东北移动1321.78 km;1985~2008年环渤海地区耕地变化不仅表现为面积减少,而且表现耕地质量的下降,快速城镇化对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现.
其他文献
土地复垦不仅对发展农、牧、林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保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其中,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作是矿区土地复垦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不同地质背景矿区自然条件不同,特别表现在母岩的差别,从而需要考虑不同的评价指标及标准.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石灰岩矿区和花岗岩矿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地质背景、评价单元、指标参数等方面进行差异分析,再将适宜性评价的结果予以对比分析,得出两类矿区合适的土地复
利用环渤海地区分县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农村空心化程度、耕地利用集约度指标体系,采用神经网络确定权重的方法,对环渤海地区分县农村空心化程度和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综合测评,并以山东为例,进行两者耦合规律探索.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空间差异显著,高度空心化且进入稳定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C"型沿海地区.平原传统农区,农村空心化正处于空心化的成长、兴盛期.低度农村空心化主要集中于落后山区
农村宅基地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土地管理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分析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快速城镇化地区,宅基地建设未能与经济发展同步,缺乏统一规划,普遍存在一户多宅、人离宅不拆、超面积住宅、空置住宅、"空心村"及"小产权房"等现象,非法买卖宅基地时有发生.应努力开展制度创新,探索宅基地使用和流转管理机制
研究目的:分析三峡工程生态屏障区农村居民点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库区农民安稳致富.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重庆武隆生态屏障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表明,居民点存在3个问题:一是空间布局不合理,有待调整.二是居民点总体面积过大、人均占有面积差异显著,有待改善.三是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有待提高.研究结论:将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分成搬迁型、消逝型、规模
本文以广州为研究对象,以广州全市165个街镇为基本单元,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概括出土地利用格局和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并通过定量分析对土地利用格局和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和土地利用效益是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耦合关系,土地利用格局是土地利用效益实现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地带,是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观念由城市向乡村的渗透地带.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实现"城市—乡村"从用地布局到社会经济特征的统筹是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研究城乡互动模式,分析了中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研究,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解决对策.指出城镇土地应做到最大限度的集约、高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这样就可节约出一部分土地,相应的就可以少
利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4~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I-TOPSIS法)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04~2008年期间北部湾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呈波动变化,从2004年的99.66%到2008年的91.73%,总体合理度都比较高,都在90%以上.②运用皮尔逊相关系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建设用地的总规模不断扩大.而土地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不能仅仅依靠土地的外延扩展来满足地区发展的需要,还应该从已有的建设用地内部挖掘潜力,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本文通过选取相关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专家咨询法(Delphi),在分析重庆忠县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现状后,根据存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建设用地内部挖潜不足等问题,得出其建设用地处于低度利用状态,对提
煤炭开采造成矿区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采煤棚户区居民搬迁迫在眉睫.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棚户区搬迁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采煤棚户区搬迁的理论模型,并选择山西大同煤矿集团采煤棚户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采煤棚户区搬迁划分为生存型、效益型和发展型3种不同的层级,从理论上回答了采煤棚户区为什么搬迁的问题.②距离山西大同市区西南方向10 km的区域为最理想的搬迁区位,并且采取4个相结合的搬迁模式是实现大同煤矿集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基于分县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转换态势.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牧草地、交通用地和园地所占比例较小;1996~2008年,区域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53,居民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变化较快;园地、居民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的比较优势突出.②12年间,耕地减少99.473万hm2,山地丘陵区县域耕地减少较快;园地和林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