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环流气候背景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53647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近50年来的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沙尘暴频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分析了有利于中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少发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空间分布主要是伴随沙漠边缘的土地干旱化不稳定过渡带而形成的,即在同样的大气条件下,下垫面条件决定沙尘暴的空间分布;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间分布主要与大风有关,在日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中都是如此,即在确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大气(风)状况决定沙尘暴的时间变化;蒙古低(槽)、乌拉尔高(脊)的环流形势配置是沙尘暴过程中的典型背景条件,不仅在天气尺度是如此,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也是如此;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空展开分析表明,沙尘暴频数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一个明显的回升趋势,上升的幅度已接近总下降趋势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其他文献
利用NCEP/NCAR1958~2000年月平均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对西北地区春季典型沙尘暴年和典型非沙尘暴年的感热通量场、潜热通量场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感热和潜热通量场与沙尘暴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典型沙尘暴年中沙尘暴发生区上游和西北区东侧是影响沙尘暴发生的关键区.西北地区春季典型沙尘暴年上游区为热汇区,沙尘暴发生区主要为热源区.
本文用线性倾向的最小二乘法来估计开汛日的气候变化趋势,见图1中实直线(图略).可见,近50多年以来开汛日期呈下降的趋势,即呈偏早的趋势,线性倾向值b为-0.360,反映近50年以来以3.6天/10年的线性倾向提前开汛.相关系数r为-0.350,通过a为0.02显著性检验,说明这种偏早的趋势是明显的.1978年之前开汛日期多为正值,反映开汛偏晚,1978年之后,开汛多为负值,反映开汛偏早.
本项目研究了南岭山地浓雾的气候规律,开展了两次多学科综合野外观测,内容包括目测能见度、器测能见度、雾滴谱、雾含水量、系留探空、双参数低空探空、雾层湍流扩散、气溶胶谱、雾水样品成分、雨水样品成分.对典型个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雾的宏观结构特征分析、雾的微物理特征分析,利用数值试验分析了雾生成的物理机制.认识到南岭山地浓雾发生频率高,雾害十分严重,是典型的平流雾和上坡雾,与华南锋面活动尤其是华南准静止锋
本文利用GMS-5、EDS/MODIS图像资料,采用统计模式识别技术对单层和多层云进行分类研究,在采用逐个修改聚类和模糊聚类的非监督分类器的同时,引入监督分类的思想,在样本采集、特征提取、特征选择、分类器训练和测试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统计模式识别的云分类技术,并将其应用于2002年6月10日02时台风云系的识别,逐个修改聚类和模糊聚类对典型天气系统的云系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台风云系的分类结果与台风云
通过研究NOAA卫星图像上云雾的光谱特征,阐述了雾在AVHRR通道光谱响应特征,根据云雾的不同顶部结构,分析了云雾反射可见光的非朗伯特性.根据瑞利(Rayleigh)准则,解释了低太阳高度角时可见光对云雾具有更强的识别作用,指出雾与云相比,具有更强的方向性反射特点.通过分析云雾层的不同红外光谱特点,说明了通道组合方法对云雾识别的重要作用.
利用1954~2000年全国700多个测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并对前冬500hPa环流异常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沙尘天气受到多种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西北地区和内蒙古西部沙尘多发区的沙尘天气频数受气象条件影响最为显著;上一年夏季的降水对春季的沙尘天气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多寡与500hPa环流形势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
运用包含土壤、植被陆面过程OSULSM的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将分布式水文模式DHSVM中汇流方案与其耦合,成功地模拟了2002年7月黑河流域上游的洪水事件,用数值方法再现了洪水的流动过程.结果显示:洪峰到达每点的时间各不相同,遇到分岔路时,水流按照地形坡降大小不同,自动按比例分流,较大部分从地势坡度大的方向流向低处,也会有较少部分向坡度较小的方向流去.坡面汇流方案的加入,使得大气模式中实现了地表
运用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法,可以从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料中把中尺度资料信息提取出来.本文介绍了梅雨锋暴雨四维变分资料的同化原理.同化试验过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CINRAD/SA软件,是在美国下一代天气雷达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了移植和重新开发.这种移植不是简单的应用软件的移植.CINRAD/SA软件采用了开放平台和图形界面,原软件的大部分代码,不需要重新改写,可以在新的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
本文首先对1999年6月23日至7月2日江淮流域的一次强酶雨过程进行了合成分析,概括出了梅雨锋结构的涌流概念模型,即梅雨锋结构是由锋区北部的低空偏东气流所维持的干冷空气舌(冷涌)与南部暖湿空气舌(暖涌)之间相对峙的结果.以此为基础,在湿热成风平衡的约束下,设计了与梅雨锋湿度舌匹配的理想冷空气扰动,并利用物理过程较完善的数值模式,讨论了梅雨锋β中尺度雨带特别是双雨带结构形成与维持的可能机制.环境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