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疼痛到共情痛的迁移性安慰剂效应的实验研究

来源 :第五届心理健康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关于共情痛的研究多集中在研究共情痛的机制,很少有人研究如何缓解共情痛。本研究尝试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探索如何缓解共情痛。张文彩等人(2009,,2011)建立了从疼痛到负性情绪的迁移性安慰剂研究范式,鉴于共情痛和负性情绪具有相似的性质,且疼痛和共情痛有很多相同的神经机制,本研究试图建立从疼痛迁移到共情痛的安慰剂研究范式。与过去的安慰剂研究范式相比,本研究开创性的将条件强化和双盲范式相结合,通过给被试相同的指导语和不同的强化,使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实现实验分离,既解决了安慰剂研究的欺骗伦理问题,又实现了安慰剂效应的增强。实验中,首先告诉被试某种穴位磁疗仪(安慰剂)对疼痛和共情痛都具有缓解作用,被试有50%的可能接受治疗,50%的可能不接受治疗。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判断自己是否是接受治疗的人。接收治疗的被试有两种体验:治疗和非治疗体验。而不接受治疗的被试只有非治疗的体验。疼痛强化阶段,在提示有可能接受治疗时,给实验组被试低强度刺激,对照组被试高强度刺激;提示不接受治疗时,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都接受高强度刺激。通过这种强化使实验组形成安慰剂信念而对照组未形成安慰剂信念。共情痛检验阶段,给两组被试呈现相同的针刺和非针刺图片,每组刺激呈现之前,被试需要根据前期的治疗效果预期这组共情痛的疼痛分数和负性情绪分数,每个刺激之后被试需评价图片的疼痛分数和负性情绪分数。实验结果表明:(1)实验组成功建立了从疼痛到共情痛的迁移性安慰效应,但对照组没有建立,并且这种安慰剂效应仅对于针刺图片是有效的。(2)预期对实验组的分数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与实验组在前期成功建立了安慰剂信念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心理灵活性的三个主要成分,即接触当下(contact with the present moment)、接纳(acceptance)、价值(value),影响大学生焦虑的路径分析.提高心理灵活性是认知行
会议
  大力提升国民幸福指数是社会转型期加快幸福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在文献计量分析基础上,结合调查和访谈结果,本研究坚持以民众为本
会议
  目的:考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策略对雅安地震幸存青少年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症状的影响,并检验情绪调节策略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PTSD症状间的中介
会议
  Backgrou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 (CM)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for developing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in adulthood, especially for women.But i
会议
  我国的流动人口迁移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迁移,流动人口冲破户籍制度的壁垒,从农村流入到城市,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到发达地区,多是为了增加收入,寻求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社会阶层的向
会议
  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迅速上升,作为在和平时期或危机时期对武装力量的非暴力运用或准暴力使用,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事斗争的主要
会议
  目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抑郁在幸存者中普遍存在共病现象,二者之间的关系至今仍存在争论.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长时程追踪研究,探究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
会议
  杏仁核在对环境威胁的过度防御、恐惧习得有着重要作用.基于以杏仁核为中心的恐惧模型认为,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重要因素之一在
会议
  西方关于心理福利性别不平等存在两种解释逻辑,即暴露差异假设和脆弱性差异假设。暴露差异假设认为女性的心理状况不如男性是由于男女两性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其中女性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