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中国文化溯源

来源 :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3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高意指人在同“命运”(中国称为“命”)较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超越的生命形式。在中国,“崇高”往往被谓之为“阳刚之美”(或“壮美”),它与“阴柔之美”(或“优美”)相对。就本土文化而言,由老子开启的道家文化贵阴柔,更多地养润了“阴柔之美”;由孔子开启的儒家文化尚阳刚,更多地孕生了“阳刚之美”。中国的先秦时期已有“崇高”连用的情形,开始时只是用来指称某物的高大。孔子赋予“人”以“仁”的价值导向,并诲示人一条求“仁”而祈“圣”的“成人”(仁)之道。人正是在求“仁”祈“圣”的过程中,不断地养其大体而成为“大人”的。“大人”因着气贯天地而仰之弥高,也因着此仰之弥高的生命气象而令人崇敬。至此,那种意指某物高大意味上的“崇高”已转换为意指人的生命气象高尚意味上的“崇高”了。中国人的崇高意识的诞生,也正萌蘖于这一转换的过程之中。
其他文献
普世下常有新事,自2000年以来,网络文学横空出世占据了文学界的半壁江山.一方面,网络作为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已暗示其孵化出的文学意识形态:言情、穿越、仙侠、纯爱、
会议
“洞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重要的母题之一.本文将对其文化意涵、发展演变和文学意义加以探讨.洞窟拥有丰富的文化意涵,既具有理想居所、生命重塑的宗教意涵,是追求
会议
《望春风》是格非继“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之后的又一力作.如果说“江南三部曲”所建立起来的审美品质和叙事模式呈现出了一百年来
会议
林语堂、苏东坡——两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虽横跨千年,林语堂先生却将苏先生视作导师、知音.通过对林语堂和苏轼的纵向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不仅是崇拜者与被崇拜者
会议
“诗画皆擅者众”是元代文人的独特风貌.赵雍是文化巨擘赵孟頫的次子,以书画闻名于世,然其诗歌创作却少有人知.本文介绍了赵雍其人、其画、其诗,分析了赵雍“清愁哀
会议
《海安考古录》是民国以前唯一一部记载海安地域综合历史的著作,今知最早的版本是咸丰乙卯(1855)石麟画馆原稿本,六卷,分十四门,民国十一年(1922年),韩国钧列入《海
会议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王世贞与中晚明文学思想研究(16YJC75100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王世贞与吴中文学思想转型研究。  摘 要:王世贞作为史学大家享誉文坛,其独到的史学见解被后世所称赞。《读书后》是其晚年著作,也是其史学观的集中体现。在该书中,王世贞对前人进行评点,不仅体现其“元无人”的史学观,他还“以事论人”、“以智论人”,为后人认知历史提供了新的维度。
会议
黄图安是清初履职宁夏的著名诗人,他一生宦途坎坷,而交友无数,留下了大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交游诗.唯一的传世作品集《东园诗集》中共收诗文600余篇(首),其中交
会议
石舒清是一位执着于乡土文学的写作者.他的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基于作者自身对于西海固乡土生活的深层体验与艺术追求,通过平实质朴的文学语言展示了西海固淳朴
会议
  国内文化研究近年来被认为日益学院化而失却锋芒,成了围墙里的游戏,并因此广受责难。然而,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的实质还在于从一开始就缺少批判精神,而就其原因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