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舞蹈美育在实践中存在的差异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世界艺术教育联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mit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教育是推行美育最好的手段之一,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实施美育的最好途径之一.在积极提倡美育全球化的时代,可以发现中国舞蹈美育相较西方而言,出现了从面向少数特长生到面向全体学生过渡的特殊现象,而且就当前舞蹈美育现状而言又有两个层面的发展趋势,分别是浅层舞蹈美育和深层舞蹈美育,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各自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浅层舞蹈美育可以说仍停留在传统舞蹈美育认知的基础上,是以舞蹈修炼身体、传输舞蹈审美概念和提高审美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且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而深层舞蹈美育是以舞蹈为手段,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滋养学生生命而进行的教育,它是"无功利而合目的"的教育.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小学六年级至初三阶段学生.这个年龄的美术发展阶段为写实期,其特征是从视觉平面的意像期,逐渐向有视觉法则的三维空间过渡.此时期也是儿童绘画发展的危机期,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容易半途而废.其问题的实质本人认为有两方面:一是主观感受的变化,因为此时期是一个从以游戏、手工、表演等多元手段,走向讲究分析和遵从视觉法则的素描学习.这种转变令学生产生无所适从或枯燥感;二是绘画技术的欠缺,导致儿童做出
音乐源于生活,所有组成音乐的要素都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存在现象相关联.音乐教学的社会化是一种创意的思考.音乐要素,指构成音乐创作、音乐作品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等基本要素,以及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曲调、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要素的社会化创意教学,是把音乐要素作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最小组织单位,以音乐学习的感知、想象、认知、实践等
"构建高中音乐共享微型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下简称"构建")是一种以传播经典音乐为载体,以校园广播微讲堂为平台,以激发"音乐思维碰撞"为资源,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形式,以专家团队指导为保障,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和激发音乐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校本音乐课程构建研究.我校为直面新课改中出现的困境,基于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发掘、构建符合我校实际,强调师生共同参与,面向全校学生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应构建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的协同机制.本文研究目的是以儿童乐器学习中的家长参与为切入点,探讨在儿童乐器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家长参与,使社会美育与家庭美育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的成长和美育发展,起到美育的育人功能.
在新理念的推动下,音乐教学更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经验与能力,促使个性的完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自由参与和自我表达的空间与舞台,拓展儿童的知识面,让他们获得艺术学习的愉悦与满足,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创造思维的儿童音乐教学模式.综合拓展式教学形式和主题式教学,促进儿童音乐素养的培养.
农村学校小规模化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音乐教育面临的现实背景,全面加强和改进农村地区学校美育工作,需要将音乐教育的改进放置于农村学校小规模化的背景中,并在此背景下分析推进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通过对宁夏西吉县13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存在音乐课程师资缺乏,音乐课程由"主科"课程教师兼任,音乐教学缺乏教育性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农村小规模
鉴于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现状,我校重点课程《中华传统舞蹈艺术》,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出发,以文化为视角,构建了"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了研究性教学与自主学习并重的教改举措,为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舞蹈教育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所重视,而当前小学阶段的舞蹈教育形成了"职业化舞蹈教育"和"业余舞蹈教育"两种教育模式,本文旨在分析两种模式中的相同性、相异性,探讨当下小学舞蹈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发展思考.
艺文志是古代方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千余年来,艺文编纂不绝,文脉存续不断.艺文志具有文献、文学、文史互证上的多重价值,对当代志书艺文志的编撰也有重大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古代各个时期部分志书的考察和梳理,以期能大致呈现出古代方志中"艺文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不同时期艺文志的一些特点.
史料记载,志书设概述,最早见于黄炎培的《川沙县志》,也就是说,之前的志书均无概述.由此可见,概述的出现,本身就是近代志书在体例上的创新.创新不是标新,概述作为志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方志界的广泛认可,足以证明其有着不容忽略的作用.随着“概述”在志书中地位的确立,概述的理论研究正逐步趋向成熟,概述的编纂实践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方志界对志书设置概述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