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设与传承--以东直门“普天同乐”艺术团为例

来源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的传承历来由两种方式,即官方构建和民间传统。与乡村文化传承方式不同现代的城市文化多依靠官方的构建。官方构建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并且往往动用大量政策资源使得设计转为现实。但是民众对于官方构建的文化的接受程度、参与程度以及持久程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让官方构建与民间传统形成合力来应用到更好的传承城市传统文化之中呢?本文通过对东直门"普天同"艺术团个案的分析研究,为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思考与借鉴。
其他文献
北京正阳门城楼、箭楼、瓮城,是明北京城中一组规模巨大的古建筑群,也是明北京城中轴线上一组重要的古建筑群,其中的正阳门城楼、箭楼保护完好,安然屹立在原来的地方,唯有瓮城已惜失近百年,因而造成正阳门地区的轴线空间不协调、不完整.但反过来看,正是由于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的完好无损,恰恰又为复建瓮城提供了复建的依据和支持.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北京市的城市规划、文物等主管部门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曾共同对北
匾额,以历史跨度之大,应用地域之广,蕴含文化之丰厚,高悬国门标识国号地位之尊,交叉学科之多,尤其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道德文化传播的产生的巨大作用,及未来对传承文化的影响,成为一门显学《匾额学》是一种必然.北京正在恢复中轴线的完整,如果能在中轴线新老建筑上,仿效古人高悬巨匾,让中轴线历史文化脉络得以贯通延续,将是一件功在千秋的文化盛举。巨匾高悬之日,也必将是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之始。
本文主要论述了门头沟传统民俗的内涵和作用,以及城镇化背景下门头沟区传统民俗的保护和利用.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对门头沟传统民俗事象分别采取“资料性保护”、“原生态保护”、“理念性保护”、“纪念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实用性保护”、“变革性保护”、“开发性保护”、“政策性保护”等措施。使己经消亡或正在消亡的民俗事项留下宝贵资料;使一些能抢救的留下原汁原味的声音、形态;使不易保护的留下宝贵的精神财
门头沟区是首都北京古村落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京西古村落群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古都北京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京西古村落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基因,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城"与"村"、"新"与"古"的关系,切实保护好京郊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集群,延续京西文脉;依靠门头沟的青山绿水,利用京西古村落群适度开发乡村体验式休闲旅游,在回归自然的同时为身处都市的现代
"村出一书建一室,文化传承之基础",是门头沟民俗协会在十多年的村落文化调查中总结出的一个观点;也是多年来永定河文化研究成果的初步应用.提出出村书是对民间文化的及时抢救,办村展是对民间文化的集中展示,认为永定河文化研究空间广阔,成果应用宽泛。
原创话剧《妞妞》试图通过舞台艺术形式展示两个搬迁农民家庭境遇和农村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的经历,探讨农民搬迁上楼这个时代热点问题.农民搬迁上楼,是本世纪初以来京郊一件大事.一方面留给城市人的印象是"农民一夜暴富、家家内讧、邻里相争、斗奢比富",在巨额搬迁补偿款的冲击下,亲情沦落了、村落文化崩溃了.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转变使用性质,高楼林立,各类科技园区纷呈异彩,农民上楼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分流了,城市发展了
老北京叫卖声有悠久的历史,在早期的商业活动中起到声音品牌的作用;如今它"跨界"进入艺术领域,成就着艺术的"梦想".新《商标法》(声音)颁布后,带给北京叫卖调新的"商机",它可再次"跨界"进入商界,作为声音品牌为老字号企业的宣传而一展风采.
妈祖是中华海洋女神,在沿海城镇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公共文化空间拥有持久影响.妈祖人格转为神格后,以母性指代"在母爱呵护中的温暖、慈爱与安全感"来消解沿海居民出海航行的艰辛不测,契合随海洋播撒去的"赤子之对慈母"的人性本真而得以流传发展至今.妈祖祭典与祭黄、祭孔并称为中国三大祭典.其中莆田妈祖祭典首批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由陆地走向海洋文明的产物,其乐观、进取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
随着农村人口流出和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原在农村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京西幡会和京西山乡戏曲)及其他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人才和传承方式等挑战.但是,如果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新的舞台和契机,或许是一种新的机遇,并获取到新的正能量.接纳传统文化,可使新城镇更具文化特色与吸引力和凝聚力;走进新城镇,可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勃勃生机,更有利于传承与发展.具体做法或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公园场馆式、
自2006年开始的前门地区改造工程引起了各方重视.改造后前门面貌一新,但人气却不如以前.本文针对性地选择四个前门重点区域加以分析:从台湾会馆和台湾街看外来文化概念与区域原生文化的协调性;从天街和珠宝市街看步行街设计预期与导向效果;从前门火车站、大观楼看功能性建筑与纪念性建筑的合理利用;从前门餐饮业态看老字号品牌形象的差别化配置.最后,在分析具体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老城区改造应使城市功能需求与区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