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蛋白中和性B细胞抗原表位鉴定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产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y17866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蛋白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并用Fmoc固相多肽合成方法合成AG30和LG30两条IBDVVP2多肽及其overlapping片断,经HPLC检测和纯化后与载体蛋白偶联,应用Dot-ELISA和Peptide-ELISA检测多肽与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Dot-ELISA结果显示AG30和LG30分别和单抗HNF31和HNF33具有反应性,经overlapping多肽筛选,中和性单抗HNF31和HNF33分别识别VP2蛋白的线性氨基酸序列为203-210和325-334.将两个表位多肽等量混合后与载体蛋白连接制备免疫原并免疫Balb/c小鼠,免疫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表位多肽,并对血清Ⅰ型IBDV超强毒株和疫苗株病毒具有中和活性.序列分析和抗原捕获ELISA证明该两株单抗能够识别IBDV弱毒株、强毒株和超强毒株,说明该抗原表位在免疫学上具有保守性.该项研究结果对鸡IBDV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免疫识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发现高功率脉冲微波(highpowerpulsemicrowave,HPPM)可对机体多器官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心血管系统是其辐照的敏感器官之一.但是,由于保密等多方面原因,至今罕见HPPM对心脏损伤的研究报道,HPPM对心脏损伤的病变规律、剂量效应关系、致伤机制、防护措施等研究领域至今尚未阐明,亟需加强研究.
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又称作Wilms氏瘤、胚胎性肾瘤、胚胎性腺肉瘤、肾腺肉瘤,各种家畜都可发生,主要见于猪、兔、鸡,偶见于牛、羊.猪肾母细胞瘤多发生于5月龄-6月龄青年猪,至今仍无满意的特异肿瘤标记物用于临床,造成成年猪肾母细胞瘤诊断困难,特别是诊断者临床诊断经验不够丰富时常常给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困难.此外,本病疗效差,生存率低,3a生存率仅有24﹪[1].因此,如何
本实验对绵羊腹腔注射新洁尔灭溶液以研究不同浓度新洁尔灭溶液对绵羊常见血清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腹腔注射0.1﹪新洁尔灭溶液对绵羊的常见血清酶活性没有不良影响,而0.3﹪和0.5﹪新洁尔灭溶液使绵羊血清中白蛋白(ALB)出现了一过性降低现象,总白蛋白(TP)变化不明显,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尿素氮(BUN)却呈现增加趋势.可见,在兽医临床应用中,新洁尔灭溶液的浓度应控制在0
本文将临床东北虎病例中分离到的病原菌经革兰氏染色、美兰染色、培养基培养、生化反应、动物回归试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病原菌除对美洛西林、氟苯尼考、头孢噻肟3种新药敏感外,对常用的多种抗菌素已产生耐药性.
近几年来在四川、重庆等地发生了一种斑点叉尾(鱼回)急性流行性传染病,以病鱼体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腹水、肠炎和后肠的肠套叠为病变特征,尤其是后肠的肠套叠的病变在目前所报道的斑点叉尾(鱼回)疾病中是极其罕见的.该病具有发病突然,死亡率高,传染快等特点,已给当地的斑点叉尾(鱼回)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发病鱼体内分离到一株高致病性的病原菌,并采用传统的细菌表型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分
本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氟苯尼考与氯霉素对质控菌ATCC25922、试验菌O78和临床分离的72株耐氯霉素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180只22日龄海兰褐蛋雏鸡随机分为氟苯尼考3个不同剂量组(150mg/L、100mg/L和50mg/L)、氯霉素组(200mg/Kg)、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每组30只,连续口服给药3d,对实验性鸡大肠杆菌病进行临床疗效试验.结果表明质控菌和O78对氟苯尼考、氯酶素
呼吸道疾病,给养鸡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尤其是肉鸡饲养业.本文通过对一自然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体会,以提示同行饲养管理在防止疾病发生,提高生产性能,创造高效益方面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将吸入性或称异物性肺炎的诊断过程及其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在种鸭饲养过程中,鉴于对种用蛋质量(如体积、受精率和孵出率等指标)的需求,多在水源区饲养,戏水的种鸭与旱种鸭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前者蛋个大、受精率和孵出率高,而后者相应较低.但由于水湿的作用,又往往继发曲霉菌病,并且多与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由于以上两个病的临床症状一致的地方比较多,在单独发生时极易相混淆,误诊误治;而在混合感染时,又容易认为是某种单一的病,而顾此失彼,所以在此提出探讨,并期待同
本研究通过致腺胃炎病毒、腺胃炎相关病毒及腺胃炎诱发病毒的两重或多重混合感染,建立鸡病毒性腺胃炎多因子致病模型.试验所用病毒为腺胃炎QX株、REV、FPV、IBDV强毒疫苗.试验设计为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8组,一组为对照组(C组),其余为腺胃炎病毒单独感染或与不同病毒共感染组,通过几种病毒的混合感染,成功复制出了腺胃炎病例.以免疫组化、H.E.染色对各试验组鸡免疫器官淋巴细胞的凋亡进行了形态学研
本文针对洛阳市某养殖密集区20-80日龄的免疫鸡群连续发生多起具典型病变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情况,我们应用RT-PCR法对从这些发病鸡群分离到的IBDV可变区VP2基因进行了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并与其他毒株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IBD的防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