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代女子问题在五四新文化风潮裹挟下得以全面展开,五四文学以极大热情参与了对这一问题的构建,产生了一批有关女子问题的叙事文本.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考察五四作家的女性观,追问五四新文学、文化的现代性诉求,并进一步了解五四女性的历史生存境遇.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它更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人”的解放的运动中,新文化人通过对晚清以来女子问题观念的整合和超越,站在科学和民主的思想立场上,进行了轰轰烈
【机 构】
: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曲阜27316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女子问题在五四新文化风潮裹挟下得以全面展开,五四文学以极大热情参与了对这一问题的构建,产生了一批有关女子问题的叙事文本.
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考察五四作家的女性观,追问五四新文学、文化的现代性诉求,并进一步了解五四女性的历史生存境遇.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它更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人”的解放的运动中,新文化人通过对晚清以来女子问题观念的整合和超越,站在科学和民主的思想立场上,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女子的发见,一打破女性的奴隶处境、消除女性奴性意识,重塑女性人格,促成了具有现代特质的女子问题热潮。一系列重大的女子解放命题被相继提出,如女子参政权、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女子教育、社交公开、女子经济问题,等等,成为挑战旧传统、构建新文化的有力武器。
五四文学中的女子问题叙事,一方面展示了此时期女子问题的多样形态和丰富内涵,再现了女子解放的现实情景;一方面折射出五四作家关于这一问题的复杂认识。和女性主义批评中存在的种种局限。从女子问题角度切入五四文学研究时,法,或许能够得到一些新的收获。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五四新文学中涉及女子问题的所有文本,都应该成为研究对象。其次,还应格外重视对五四时期女子解放思潮和运动史实的把握分析。
其他文献
王葆心(1869-1944)先生的《古文辞通义》,是一本研究古文之学的入门书.书中讲古文之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既探寻古文之"内律"而说其本体,又把握其"外象"而道其功用.其中《总术篇》说的都是前人研究古代散文的"总要之术"(即从宏观角度揭示文之为文的关键,或从某一角度人手论述文之为文的特点),所用方法和相关见解对厘定古文之学、改进古代散文研究方法,以至构建古代散文批评话语系统都有重要意义。
鲁迅小说《伤逝》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言人人殊.五四启蒙思潮中的"个性解放"不是回到自我具体性的"个人殊特之性"(鲁迅)的解放,而是作为意识形态纲领的自我神话,是以新的目标自我置换主体旧有目标自我的话语行为.五四启蒙运动塑造了人是自己本身的创造者这个形象.鲁迅敏锐地发现了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局限性,发现了"个性解放"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他的《伤逝》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自我神话"的痛切反思,为人们提供
文学社会学,侧重于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所谓文学的外部研究,一度名声不好.这主要是因为在极左年代,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脱离文学的审美属性,常被用来证明"左"的政治命题,强化文学的"战斗武器作用".文学经典的重读,实质是基于审美的经验而对于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的研究,是对于经典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社会历史现象的反思。换言之,它是透过历史的空间来反观那些产生过重要影响、而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的文学
沈从文的《边城》及其他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作品,表现的是古代性世界的"人生形式",一种用古代性的眼光来看待生活,把美和不幸当作人生必然性来对待的"优美人性".人们的解读和阐释,甚至沈从文的"美学眼光",却是在现代性世界中生产的,只能或只愿意看到生活中的"美",而把不幸当作一种可以被消除的人为因素来对待.种种关于《边城》的困惑与误解,均由此而生.《边城》虽然通过揭示全部由“纯洁的好人”及其“淳朴的
诗人卞之琳醉心于中西文化和诗学,以其慧心灵性,赤子痴情,再加磨炼忍耐,淘洗升华,终于苦功通神,每每能别出心裁,融欧化古,极暗示、象征之能事,精微而独特地表现了他那细腻矜持的情性,执著不渝的深情,灵妙超越的玄思,复杂微妙的体验,以及深厚悠长而又具生发性的中西文化的智慧积淀和诗学意蕴.也由他个人忧郁、迷茫的生存状态,感应性地表达了身处被现代性所侵蚀的衰落文明古国,敏感文化人的现代性感受及随之而来的迷惘
文学史定位应该是在现代文学的内部再去划分民国时期文学,和共和国时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不同的是,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框架内都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放弃文学史研究的整体主义的努力,以多样主义或归纳主义的心态面对历史.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1912年为各种争论的最大公约数,各种起点事件均看着是与起点联系的相关事件.先锋与常态的理论发现为一体两翼的成立找到理论依据.民国机制与民国文学机
"近代"(modern),是与传统(tradition)对立的概念,然而却把近代文学划归到古代文学教研室;"当代"是同时代的,然而却把与当前时代隔膜的"文革"之前的文学划归当代.因此,中国文学的近代、现代与当代的历史分期必须重新划定.中国文学真正进入近代的时间不应该从鸦片战争而应该从甲午战争开始,从甲午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其文学形态可以说是前五四的现代热身.五四文学真正将中国文学推向现代,到1949
所谓区域机制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区域分化过程之中,在特定时空的区域内形成的文学机制.文学机制不同于文学制度、文学体制这些在文学运动之中生成的刚性构成,而是具有刚性与柔性的双重构成,并且在文本书写、文本传播、文本接受三个环节的循环之中形成动态的机制整体.事实上,文学体制不过是文学制度得以实施的现实体系,较之文学制度的固化,文学机制能够以柔克刚,在突破稳固难变的制度性制约之中随机应变;而较之文学体制的僵化
民国文学的肇端是南社及其文学创作.要理清这个问题,可以从南社的知识分子群体构成、南社与民国的肇造、南社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南社与"五四"文学的关系等方面谈.分析了“民国文学史”书写的起点问题,认为民国文学的肇端是南社及其文学创作,以南社知识分子结构为中心,兼及现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史上,南社都是若隐若显。那么,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尤其是国共两党关系的微妙变化,对“
延安文学研究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它已突破延安文学研究本身的限制,而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深入认知和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世纪以来延安文学研究在延安文人、延安文学观念、延安文学形式变革和延安文学制度及其形成机制等四个层面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新进展,已然成为未来延安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深度存在,值得学界给以认真而系统的总结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