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致天趣明理--论明代晚期绘画创作观

来源 :2015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明代晚期绘画理论研究,学界多聚焦于董其昌,而董其昌之外的画论家研究则相对不足,更遑论其创作思想.本文集中研究明代晚期除董其昌之外画论家绘画创作观,既便于揭示其表现出来的审美旨趣,也有利于管窥明代晚期绘画理论全貌.明代晚期画论家主张绘画创作主体是否产生创作的兴致是其绘画创作活动的前提。明代晚期艺术商品化高涨,以画为鬻盛行,因此文人画论家重树绘画创作的无功利性态度。他们更加深入地阐释了无功利性要求的原因,因为审美客体只是审美主体的客体,否则物我是游离的、外在的。也就是说,既发现不了对象的美,也产生不了创作的愉悦。此论,看似与宋元、明代中期文人画家所主张的“以画为娱”相近,即都强调绘画创作的无功利性,但是前者是出于身份意识的业余宣言,后者是对绘画创作美学规律的专业探索。晚明画论家绘画创作论,更富有艺术本位立场,认为绘画创作本源于物我适然相遇后的神会心得,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是心物一体的意象;同时,强调画家主体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及其具体途径,即多读书;也认为绘画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需要长期的技术训练,而非任意涂抹。
其他文献
"眷恋山海之胜,与同僚饮酒日宾楼上.酒酣,作此木石一纸.投笔而叹,自谓此来之绝.河内史全叔取而藏之."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苏轼不多的记录自己创作"木石图"的文学作
汉晋之际正值文字演变时期,作品面貌极为丰富,大量出土汉晋简牍中篆、隶、楷、行、草五体兼备,章草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这些章草作品时间跨度极大,本文按照其演变进度将其大致归
近年来,学术界意识到中国现代美学的最大特色其实是“人生论美学”指向,即审美、现实人生合一的一种既超越又人世的一种美学思想构造,它内在地要求人生的艺术化或者艺术的人生观
艺文经籍志乃华夏历代学术著述与图文总录,价值高者必有总序、小序甚至细目序,开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资源学理之门,而历代艺术志无疑成为承载古今智慧的典范基藏库。但随着文化进
摇钱树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树形组合器,一般认为它是一种随葬的模型明器.汉代摇钱树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汉代摇钱树的装饰题材颇具特色,尤其是在现
相对话剧艺术而言,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则主要通过程式化的“唱”、“念”、“做”、“打”等艺术表现手段来完成其在舞台上故事情节的构成。总的来说,在传统戏曲艺术中,舞台上
在大量的语言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和资料中,"语用"是一个常见的专门术语.学界对"语用学"这个概念一直以来都没有普遍的定义,从词源上看,"pragma-这个拉丁词根据有做、行动这一
国内目前尚无系统的将画家等要素作为可供量化的美术文化因子进行分布复原的研究,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美术地理格局变迁的纵深讨论则更是无从谈及.在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相关的分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的应用无疑是广泛的,意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艺作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城市规划、服装、居室装饰等一切与审美有关的领域.关于意境的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寺院壁画以其自身绘制方法、表现媒介以及宗教精神而具有独特的属性与研究价值.寺院壁画一方面承袭着传统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则依据自身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