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铸匠心夯实基础育素养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暨第六届关注中国西部中学化学教育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tc_yz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在长三角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从事师范教育多年,后又调到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南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深切地感受到,提升教育质量,硬件建设固然重要,但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尤为迫切。西部地区的中学化学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做到学以致用,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造就工匠精神,以核心概念为基础,培育核心素养,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
其他文献
在“五四”思潮下,文化领域大力提倡科学、高效的治学方法,古典索引走向现代索引。在语言学视域下,学术界、图书馆界、出版界不断探索和制定适合中国典籍和汉字特点的索引排检法和编纂体式,从为解经服务演变为以注重学术、实用为趋势,还烙印上深厚的文献渊源。
探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管理以及相关的教学、师资和导师队伍建设等内容,以促进学科发展与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孕育面向未来的高水平化学后备梯队,建设国内一流化学学科.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成为21世纪大学教学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本文依据研究性教学理论,基于对吉林大学化工专业研究性教学实践的认知,依托学校现有资源,着重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并对研究性教学实践进行了阐述.
通过对四川地区初中化学教学的调研发现,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大多数基层学校化学教学成绩分化的“分水岭”.为了在实际教学中突破这一“分水岭”,提出必须在启蒙阶段(绪论、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入微粒观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基于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相互对应的思维方法,为第三单元分子原子离子的学习奠定基础.为此,本文阐释了基于上述思考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将这种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付诸实施,进而引起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更.把“问题意识”贯穿各科课堂教学,就抓住了课程改革的“牛鼻了”。而“问题”的设计和引发,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吃透教材和精心备课,不要被课改中的众多“新鲜名词”所迷惑,笔者认为强化问题意识,应当成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也是课堂管理的关键要素。
在钠与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的反应中,其反应速率界于钠和水以及钠和乙醇的反应速率之间,也就是说乙醇的加入减缓了钠与水的反应速率,且反应前后乙醇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改变,因此可以说,在此反应中,乙醇是钠与水反应的负催化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化学教师在讲解上述反应时,通常都这样解释:金属与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的反应,钠先和水反应,待与水反应完全后,如果有钠剩余,再和乙醇反应。该理解是存在科学性错误的
针对高三总复习阶段学生在解答实验探究试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对实验本体的认识、实验探究的逻辑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等方面提出建议,提高实验探究试题的解题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灵魂,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便会促进学生主动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实验入手,通过补充演示实验、改进教材演示实验、将实验习题讲评改为实验与讲评结合、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实验装置以及开展“家庭小实验”、“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实验中,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化
本文分析了有些化学教科书里存在的一些定义不准确、划分不恰当等概念不清的问题并归因于缺乏有关概念的知识、方法和规则.文章以一个简单示例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系统地介绍了有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知识以及概念的定义和划分的方法和规则.
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要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质、教材处理技能和教学过程设计技能、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及获取、加工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等教学素质和化学实验、现代电化教学、语言表达与书写、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技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