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背景下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建设

来源 :2016年中国文化馆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介绍了“互联网+文化馆建设”的客观必然性,探讨了“互联网+文化馆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建议:统一整合,实现省级文化资源共享;“群众购买”,量身打造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
其他文献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间如何发挥文化馆平台优势,借助文化馆(站)等资源在人们的心尖上大做文章,通过集约化的志愿服务,高效优质地对身处两难境地的人们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追求积极向上的文化形式,寻回日渐失落的文化认同感,借以消除文化荒野,正是以群众文化工作为核心的文化馆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所应探索的深刻命题,对此,在文化馆推行集约型志愿服务方面应有充分的共识:文化馆输送管网完善,推行集约型志愿服务的优势充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转变职能的重要一步,也是激发公共服务内部活力让公共文化服务接地气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与形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很多地方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需要在实施文化购买的过程中,加强事前的调研,事中的把关及事后的监管,不断总结经验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妇女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她们的参与和贡献,不仅关系到家庭,更关系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还主导着农村文化生活等“乡风民俗”的氛围营造,直接关系到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同时,经过多年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农民“种文化”工作的深入推进,为“文艺村嫂”服务提供了阵地,搭建
文章介绍了“文化馆+礼乐馆”传承教育模式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文化馆+礼乐馆”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并指出“文化馆+礼乐馆”传承教育模式应遵循坚持尊重传统、科学扬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在继承中创新等原则。
对特殊家庭的关注提高,是人文关怀和社会进步的体现。文化馆(站)在未来的工作中,宜为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独居(空巢)老人、贫困人员等特殊群体“量身定制”文化服务,有针对性、平等地开展帮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帮扶政策真正行之有效、掷地有声,让所有家庭共享同一片蓝天下的文化成果。
高陵区公共文化服务“110”是以区委、区政府、高陵区公共文化服务“110”创建领导小组为领导,以《高陵区关于创建公共文化服务“110”的指导性文件》为指导,以《高陵区公共文化服务“110”实施细则》为标准,以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中心,统筹使用高陵区公共文化资源,充分调动各文化部门、职能部门的服务积极性,突出服务,注重实效,全心全意地为基层群众文化服务。
文化馆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应该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行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实现决策、执行、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建议:建立文化馆事业单位集群,实行总分馆制,推进政事分开;设立三权分立的理事会制度,协调管办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加快配套制度综合改革,激发内部活力,提升服务水平。
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创作生产和提供更多更好的群众喜爱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人民的需求、时代的呼唤,也是文化馆(站)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文化馆(站)受传统的体制机制影响,仍然忽视群众文化需求这个重要因素,没有把握好以需定供的原则,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填鸭式供给模式,严重制约文化馆(站)功能的发挥。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缩小供需“剪刀差”,迫切需要文化馆(站)重构运行机
以群文活动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源,是当前形势下,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可探讨途径之一,全民艺术普及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多社会化资源的加入,需要更广泛人民群众的参与,需要企业和个人提升社会责任感。同时,全民艺术普及也是时代赋予人们的责任,需要群文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方不辱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先祖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关键在活态传承。今后,区镇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力、人力的投入,加强领导、增强意识,落实规划、落实责任,努力做到自觉而不是盲目地、良性而不是功利地、持久而不是忽冷忽热地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真正得到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为文化“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助力,开创基层非遗保护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