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野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 :2018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原理,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建立跨越参考案例与课程设计之间鸿沟的桥梁.通过设计认知树状图的节点、分支和生成过程,参考案例获得了与课程设计相一致的三个维度的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通过一体化的分解练习与参考案例,学生的设计认知得以在参考案例的具体情境中从“理解”维度迈入“创造”维度.这使得设计思维真正从收敛走向发散,从而为课程设计若干可能性的探索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乡村文化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当代乡村复兴的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面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短缺及全社会对乡村文化价值认识的偏差而导致的乡村文化的空心化、虚无感和与现代文化对接能力的缺失等问题,文章将1904~2018年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按其表现模式划分为萌芽、整合、综合三个阶段,从理论、政策和实践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不同时期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同时,总结其演进轨迹和内在
武夷山脉横亘中国东南大地,是福建省与江西省的自然分界线,而一山之隔的闽赣两地在民居类型上也有着很多强烈的联系.本文试图探索一种民居研究的新思路,打破省域界限,以传播学线性的研究思路,沿闽赣古道,以整体宏观的视角研究武夷山周边地区的民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乡村综合体的建造实践是2017年德阳建造大赛“北南鸽舍”案例中的建造主题.设计从乡村物的日常观察开始,引导乡村系统建构的起点.其中,建筑—田园—产业一体化的思维综合体,结构—材料—全流程的建造综合体以及行为引导—管理经营—宏观推进的触媒式综合体的营建,成为在建造教学中对乡村综合体建造实践的理解.
文章从全国当代乡建教学的需求入手,分析当代乡建教学现状,以湖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当代乡建专门课的开设情况为例,研究建筑学领域乡村建设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文章介绍了湖南大学当代乡村营建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力培养及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情况.同时,从生源结构,乡建认知,课程反馈等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后评价,以期对课程做进一步优化.
强化趣味性和适度分解学习对象是建筑设计基础当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便于初学者分层次学习和理解;文章以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前往土楼乡村进行建筑认知教学为背景,介绍实习设置的四个草模练习的教学意义,及其同后续教学的整体关联,说明草模练习是适应初学者分层次学习的可行手段,同时提示所有的分解学习对象都应从教学整体出发提炼要点,存在前后教学呼应和训练深化.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生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次毕业设计以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蓝田县葛牌镇石船沟村为设计对象,分别从文化基因、生态效应、产业复兴三个研究方向进行差异化教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对村落建筑空间环境进行改造设计,研究石船沟村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形态、构筑形态、视觉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宗族迁徙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对乡村的多维度现实复杂性问题探讨以及未来乡村发展图景展望已经成为话题性和事件性存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7工作室2018年度毕业设计选择山东省沂南县北寨为研究对象,以北寨汉墓为核心,探讨以文化带动北寨乡村复兴和产业升级的新途径.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乡村营建活动的蓬勃发展,与乡建有关的教学亦逐步走进国内建筑院校的课堂.文章通过分析、总结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为代表的国内诸院校参与乡村营建及相关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提出理性、系统地开展与乡村营建相关的教学,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社区、乡村建造实践,可有效增加学生对建筑本体的认知,培养其动手能力,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为其成长为合格的建筑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自萌芽起经历数次变革发展至今,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外国经验影响,其中俄国(尤其苏联)建筑学专业高等教育中的课程体系架构、教学内容等方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其影响巨大.本文按时序梳理两国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历程,在时间轴上时两国建筑专业教育发展历程上的重要节点及代表性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归纳俄国对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的影响要素,建立中俄建筑学专业教育比较研究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
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乡村聚落空间更新活化设计教学研究系列,依托实际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通过问题导出与概念规划、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信息反馈与深化设计三个环节主题内容设置,使得学生以委托人身份,通过资料梳理归纳、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学习、运用建筑计划学方法,科学有效地探寻设计依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系统全面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