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登陆秋台引发阳江特大暴雨的水汽输送对比分析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yong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0915号"巨爵"、1006号"狮子山"和1011号"凡亚比"登陆后引发阳江特大暴雨的成因,着重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水汽输送特征,并应用HYSPLIT-4轨迹模式验证了水汽来源.结果表明:(1)它们引发阳江特大暴雨期间,正值低纬西南季风活跃,近海西南风在特大暴雨发生前增大,增强了水汽的输送."巨爵"持续有来自孟加拉湾到南海的水汽输送,与副高西侧南风汇合产生强降雨;"狮子山"影响时,西南水汽输入明显减弱,来自偏东气流的注入引发了短而强的局地强降雨;"凡亚比"登陆后,北部湾超低空急流的爆发,有利于西南水汽经粤西往"凡亚比"输送,引发粤西地区特大暴雨.(2)水汽输送以"巨爵"最强、"狮子山"最弱,水汽辐合层次"巨爵"和"狮子山"较"凡亚比"要浅薄.它们的低层水汽辐合中心多靠近水汽通量大值中心的左侧,与特大暴雨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HYSPLIT-4轨迹模式可以很好验证水汽的来源:"巨爵"主要来自孟加拉湾-中南半岛,"狮子山"来自南海近海,"凡亚比"主要来自北部湾,并都需要850hPa和925hPa同时有来自海上水汽的输入.(4)暖湿切变或台风槽是触发强降雨发生的有利条件,地形对降雨有增幅作用,特大暴雨出现在朝向边界层急流来向的小盆地中.
其他文献
本文综合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对福建省春零两次人工防雹作业潜势条件的不同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20日为锋前的低层暖平流强迫所致,在地面强烈发展的低压倒槽区中,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典型的超级单体,冰雹和雷暴大风造成的灾害尤其严重.23-24日为斜压锋生所致,配合中低层切变线的强烈辐合拾升形成的动力强迫,风暴结构特征以多单体或超级单体的断线型回波为主,产生较为明显的短时强降水、局地伴有大风、冰雹
本文依据多普勒全相参(ADWR)雷达伺服系统工作原理及伺服控制、驱动信号的关键点参数测量方法,总结提出了伺服驱动电源故障诊断流程及排除方法,并通过一次合肥新桥机场ADWR雷达俯仰驱动电源故障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这种诊断流程来处理伺服系统故障的是高效的、可靠的.
本文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磁场电源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阐述了磁场电源聚焦线圈电流保护、输出电压、电压保护以及关键波形等重要技术指标的调试方法,最后依据实际经验总结调试过程中出现故障的诊断流程和故障排查处理方法,旨在为CINRAD/SA磁场电源的故障诊断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依据新代天气雷达接收机系统工作原理及接收系统特性曲线关键点参数测量方法,结合对CINRAD/CC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特性曲线异常故障的研究分析,总结提出了接收系统特性曲线异常故障诊断流程及处理方法,该方法在排除我省CINRAD/cC新一代天气雷达接收机特性曲线异常的故障中得到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这种诊断流程和处理方法不仅快捷、有效,还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可为雷达技术保障人员处理各种型号新一代天气
本文针对2010年8月21日四川地区一次暴雨过程,以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为背景场,以DEM数据作为地形高度数据,通过WRF-3DVAR变分同化系统对雷达数据进行地形高度敏感性直接同化试验,研究表明:(1)同化反射率因子并采用DEM地形高度数据能明显改善降雨预报,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量级降雨的TS评分相对控制试验都有提高,其中暴雨TS评分提高了0.15,达到0.29;(2)同化
本文选取了阳江站的风廓线雷达和探空观测资料,通过建立的一套数据处理流程,开展了不同降水强度下的风廓线雷达数据质量评估.研究结果指出:利用垂直径向速度一信噪比的判别函数,建立的不同降水强度下的判别函数能较好的区分受降水粒子影响的风廓线雷达观测数据:这些受影响的观测数据其风速平均偏差均大于1m/s,风向平均偏差大于10°,降水时数据的可信性明显下降;采用滤波、拟合、重提取等处理方法,并依据对称性的原则
本文综合利用卫星、雷达、区域自动站等非常规监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黄淮北部的MCC的活动规律、环流背景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CC在500hPa东移槽前和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里、中低层低涡切变线附近及地面倒槽北侧形成发展,中低层急流和低涡的形成及环境大气中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为圆形MCS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动力辐合条件以及充分的能量条件,中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4月23~24日淮河流域上游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暴雨属于锋前暖区降水,由于边界层内侵入的浅薄冷空气,在850hPa低涡的东北侧、700hPa低涡的东南部、低空急流出口的左前方出现了强降水:降水分为两个阶段,以第一阶段以暖区对流降水为主,强降水位于地面辐合线附近,雨带随着旺盛暖温西南气流的北上加强向冷区倾斜,对
利用2001年7月-2011年7月榆中地面测站的日8次云量资料和同期NCEP日4次等压面资料,由NCEP资料构造预报因子,以总云量、低云量为预报对象,分析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逐月8个时次的云量预报方程并进行回代;再用2012年的资料检验预报方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云量主要受整层湿度、垂直运动、不稳定能量、槽强度指数和700hPa水汽通量散度影响,其中湿度状况和垂直运动
通过对比西南风分量多年5-9月逐日平均和尤特登陆期间逐日平均,分析了尤特登陆期间的西南季风强度变化特征,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尤特登陆期间的环流特征和强西南季风背景下的暴雨区的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结果表明:(1)由于大陆高压的存在,使得尤特环流能够长时间停滞,是尤特造成华南持续性暴雨的系统特征;(2)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逐日西南风分量明显大于多年平均值且长时间维持;(3)由于强南海西南季风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