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初期陆生赴台现象及对当前教育交流的启示

来源 :2016两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r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的研究已成大观,其中从受教育主体——学生角度来研究教育交流互动也逐渐兴起,但受各种条件限制,研究台湾光复初期台生赴大陆学习工作的相对较多,而研究陆生赴台学习工作的相对较少.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梳理研究台湾光复初期陆生入台的人员构成、赴台途径、入台作为、意义与不足等方面内容,鉴古思今,对新时期两岸交流生教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以12份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保钓刊物为考察对象,充分利用数据比较得出当时的中国留美学生群体社会关注点的关键词是中国大陆问题,并对中国大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解读,继而探讨了形成这股"中国热"的原因,最后分析其历史意义.
经过马英九执政八年努力,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有很大发展,但文化交流的深化还存在三方面的障碍.克服这些障碍基本路径在于,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克服彼此的偏见,端正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心态,逐步建立恒久稳定的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机制,通过文化交流的深化,促使台湾民众认同中国、认同大陆.
台湾地区同东南亚各国的教育合作由来已久,但受到台湾方面在政策、观念与实力方面的限制,这一合作长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民进党当局"新南向政策"的提出,对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创造了新的契机,但由于台湾地区仍未彻底摆脱主客观因素的掣肘,其与东南亚国家间教育合作的发展仍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文拟从两个面向讨论两岸大学生书法交流之现况,其一是赴台交换的大陆学生在书法的学习状况,其二是自2014到2016年办理了三届「两岸大学生汉字书法艺术交流」,而笔者也曾于2015年和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二十多位学生参与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之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的交流活动,本论交将从此些交流活动的推动与影响谈起,讨论两岸大学书法教育概况,以及展望未来交流的更多可能性.
"文化育人"一直是海峡两岸高职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命题,高职教育要想从重规模到重内涵建设进行演变和发展,就需要重视学生质量和素质的培养.本文拟从工匠精神的丰富思想和文化内涵入手,将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严谨求真、敬业奉献"的思想,融入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营造氛围、培养意识、提升能力、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等方面,着力培养知识丰富、技能娴熟、具有工匠精神高素质技能人才.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岸警方共同打击危害两岸安全稳定的违法犯罪活动已成为经常性开展的警务活动.但是中国大陆与台湾在政治体制,社会形态,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警察教育制度也有所不同.分析比较大陆和台湾警察教育制度的异同,使两岸警务合作更加日常化、规范化、合理化,对两岸警察的交流与合作有着巨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并将对两岸合力侦查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两岸和平,造福
大陆坊间向来认为台湾很注重国学教育,但是其实大陆民众对台湾的语文教学状况并不了解,很大的程度上只是猜测.近年来海峡两岸经济、历史、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利于对两岸的高中语文教育异同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比较大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语文》和台湾翰林版高中国文教材《国文》,分析两岸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篇的异同、课程设置的差异、对学生课后学习要求的异同,充分了解两岸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差异.大陆高中语文教育应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李登辉、陈水扁在台湾地区主政以来,极力推行历史教育的"本土化"与"去中国化"的政策,为分割台湾与中国大陆关系的政治目的效力.本文结合"认同理论"与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课纲的五次变迁,指出变迁过程中历史教育所逐步渗透的"本土化"的理念以及重新建构的"国族认同".台湾的年轻一代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被塑造为所谓"天然独".加强两岸青年的交流与促进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成为当下两岸关系"破冰"的
在陆任职的台湾博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留学欧美的台湾博士、台湾高校毕业的博士或在陆毕业的博士,分别能够带来深度的西方学术训练、台湾海外视角以及两岸融合视角,无论何种学术经历都能为大陆高校注入新的活水源。这些任职大陆的台湾教师,将可成为两岸教育合作的连结纽带,透过自身的学术成长经历,创造两岸学术交流的平台,扮演学术互访与合作的沟通桥梁。而具体的运作方式,可以举办两岸学术交流论坛与研讨会、组织各项教育考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史教科书的编纂问题逐渐显现,早期从"乡土史"与"中国史"的角度肯定台湾史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本土化"运动的发展,"乡土"角度的思路逐渐遭到排斥,不过仍正视台湾与大陆血缘、历史、文化上的关系.但2000年以后,不少论者逐渐认为"中国史"是仅属于"外省人"的"历史记忆",进而否定其与"台湾"有不可割裂的历史文化联系.这种以建构"台湾民族主义"的台湾史教育倾向,导致台湾中小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