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香港意识”——近年来香港小说的想象与叙述

来源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sun070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香港小说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在“九七”之后重新解读香港文学的问题。“九七”及其“香港意识”的视角,是近来香港文学较为有效的切入点。 虽然香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但因“九七”而高涨的“香港意识”却是一种类似于国族意识的意识形态。在“九七”面前,香港忧虑的是“夹缝”和“失城”,在这种营造出来的“香港意识”的浪潮中,“香港”被作了整体化的处理。及至退潮,人们才发现“香港意识”的虚幻,而一度被“香港意识”遮蔽的香港内部固有的诸如阶级、性别、殖民和本土、传统与现代、乡村和都市等纠葛却又重新显现出来。本文对近年来的香港小说进行了分析、评论。
其他文献
铭刻海外负笈异乡羁留的涕泪飘零,和对原乡感时忧国的书写是现代华文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家们各以不同的角度、意象投射出原乡的面貌形象。 本文略去谈得很多的张爱玲等位
期刊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由于占据话语权的“反共文学”大部分是由在台湾国民党军队中任职的作家群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因此这种文学形态又被称作“军中文学”。 军中
会议
海德格尔在谈到寻找诗的存在时有过这样的表述:“我们试图来翻译阿拉克西曼德的箴言(古希腊哲人,在这里被视为古老诗人——引者)。这就要求我们把一个以希腊文言说出来的东西翻
会议
1949年6月,八千名山东学生从广州搭乘济和号轮来到了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地,他们被编成两个步兵团,就此扎根异地。这些被称为“老芋仔”的外省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饱受流离
会议
经济文化上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存在构成冲突,正反映了汤因比所说的“人类文明世界在政治上分化为地区性主权国家和它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全球一体化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正是
会议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台湾备受关注的小说家舞鹤,是一个公认的复杂、难以理解而又非常“重要”的作家。舞鹤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对当代台湾文学中某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或思潮的
会议
宿迁市农险试点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关键因素:农业保险的法律缺失与道德风险并存,农业保险的低保障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并
20世纪末的台湾文坛,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一是以台北为基地,在城市现代化的导引下,延续中华文学的传统,创作具有鲜明中国意识的作品和色彩缤纷的都市文学;二是以南部为主的《台湾文
会议
20世纪第二个十年,台湾民众开始了文化思想的抗日和启蒙。绵延20余年的社会运动从初期由传统士绅和知识分子领导的民族运动过渡到主要由具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左派知识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