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轴向热传理论预测圆形热管于蒸干时之热阻

来源 :第十届全国热管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wan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管是一种用于冷却芯片与热源的装置,此装置已被广泛地运用于电子设备上的冷却,诸如:笔记型计算机、1U 伺服设备及其它移热系统。根据工作流体的热力条件与几何条件等参数,可以容易地设计出热管。然而,传统的理论模式似乎无法有效描绘出沿着热管轴向的温度分布变化,也因此无法正确地预测热管的热阻(Rth,HP)。本文提出的轴向热传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预测热管的最大热传量(Qmax),更可以有效预测热管在蒸干时,蒸发段与绝热段间的温度分布。从实验数据显示,最大热传量 Qmax 会随着热管直径与操作温度的增加而变大,且理论估算的蒸干温度与实验量出之值仅低于20%标准差。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宽视场体视显微镜和CCD 摄像系统对纯蒸发换热情形下竖直放置的矩形毛细微槽群热沉中的液体沿微槽槽道方向的流动情况和干涸点高度(润湿高度)进行了观察测量,并对微槽几何尺寸、工质等因素对润湿高度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纯蒸发情形下的液体润湿高度随着输入加热功率的增加而陡降;一定热负荷下,微槽较深、较窄以及微槽群密度较大时液体的润湿高度较高;甲醇和乙醇在较低输入加热功率条件下的润湿能
间接蒸发冷却是将被处理空气与被加湿的低温空气热交换从而获得冷却效果,其中主要涉及空气加湿和气气热交换两大主要环节,可使被调节空气即降温,又无加湿的目的。分离型热管相对整体热管,更适于风道布置复杂,且冷热风道间距较远的场合。本文通过对一分离型热管在间接蒸发冷却中的应用进行实验研究,分析研究排风进口温湿度、新风进口温度以及排风加湿膜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计算机的效能越做越好,相对的所发出的热量也越来越高,效能好的TIM 可以大幅降低CPU和Cooler之间的接口热阻。为了得到最佳化的选择,我们必须精准地量测出TIM的热性质,所以精准地测量平台和方法是相当重要的。本实验以一维热传导理论为起点,加上精密加工技术,利用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电子构装散热实验室所设计之TIM 软件,针对计算机所使用之热接口材料,发展出一套制作低成本、高准确率的热性质量测
在高效传热的两相泵系统----AMS-Ⅱ中的硅微条两相热控系统中,以CO2,N3H6,NH3 三种不同工质为例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并应用Sinda/Fluit 软件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本文用Fluent 软件对阶梯翅片热管散热器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阶梯翅片热管散热器的三维几何模型,对阶梯翅片及竖直翅片热管散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本文对阶梯翅片热管散热器的翅片间距、翅片倾角等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做了试验研究。
近年来电子技术快速进步,造成许多电子产品之散热问题,而为解决电子散热问题经常必须利用到热管之相关技术以提升散热效果,其中如蒸汽槽(Vapor Chamber)为经常被应用之技术。不同于一般圆形热管,其特征为平板状,本研究即为提供平板状之毛细微结构设计,作为发展硅基微型蒸汽槽均热片之微结构初步验证方法。利用微系统干式蚀刻制程(ICP,Inductive Coupled Plasma)创造出特征尺寸为
本研究以实验的方式,在热管的蒸发部设置了12个温度探测点,探讨热管蒸发部各点的温度的状态,以确保热管在进行最大热传量测试时,蒸发部能均匀稳定地对热管加热,并求出整个系统的Heat loss,使实验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进行。由实验结果得知,吾人可使系统的hest loss 小于10%,热管的温度(Te)和加热块(Tb)之间的温差小于2℃,加热块(Tb)彼此之的温差小于1℃。
轧钢加热炉烟气带走的热量约占加热炉总供热量的30%~70%,生产中利用这部分的烟气通过预热器加热空气或煤气回送到加热炉中以提高燃料的理论燃烧温度。节能效率十分显著。但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仍在300℃以上,这一部分中低温烟气余热大多未被利用。显然回收中低温烟气余热资源对钢铁企业节能降耗是有积极意义的。笔者在某轧钢加热炉中利用热管余热锅炉回收加热炉中低温烟气余热,产生的蒸汽供燃油加热器使用,取得了显著的
我国在开发并工业实用钢—水热管技术已有20多年历史,在石油、化工、电力、钢铁、化肥等系统已取得了很好成效,有的甚至发展成不可替代的技改措施。本文回顾在电力及石化企业的实用效果和不足,对更好地推广和落实此项节能新技术定有裨益。在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领域,从90年代初至今已主持设计改造了十套装置,由230T/h到670T/h锅炉的烟气余热回收,不同类型、不同方式、如前置式代替回转式的一部分,代替原有低
热管被人们认为是非常有效的针对高热流密度的散热装置。而由赤地[1990][1]发明的脉冲式热管因为其简单的结构和卓热的热输送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实验的手段,探讨了热管的加热部长度(Lh)与冷却部长度(Lc)配置对其极限热输送能力的影响。实验管的内径是0.9毫米,使用工质为R141b.实验揭示了五种不同长度的比在不同的充液率条件下的传热特性。当填充率较低时,如果热部长度(Lh)等于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