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业人才继续教育模式创新

来源 :第六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mxfy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由于出版企业是以国有性质为主,又多由传统型的事业单位改制而来,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用人方式等方面仍然带有较为浓厚的计划经济特色,因而在对继续教育的思想认识与实施策略方面,存在不适应社会形势与制约人才发展的一些缺陷.尤其是在“互联网+”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战略以促进新旧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正视这一问题并尝试探讨解决途径,进而有效提升行业的创新动力,已成为全体出版业人士的当务之急.文章着重围绕提升透明度与共享性来提高出版业继续教育质量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编辑素养决定行业竞争力,教育文化出版行业,内容资源质量决定品牌影响力,因此作为内容加工者,编辑的素养决定了未来行业竞争力.许多出版社将编辑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第一要务.笔者根据外研社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实践,尝试对外研社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经验:第一,不走形式,所有的培训方案均源自一线工作需求;第二,不走过场,严格控制培训的强度、效度和参与度;第三,不落俗套,培训内容紧跟
在出版行业组织引导下,社会化、自主化、数字化终身学习.编辑的学习可以是学历提升和课堂教学,而更为常态的是实践、总结及研究,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编辑的成长固然需要接受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而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及社群有选择地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出版及其数字化与运营等技能;不仅需要从出版业和出版单位发展的角度看待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还需要从个人全面发展的视角来推进终身学习,提
结合工作的实际,就出版单位如何有效开展继续教育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即要克服在继续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偏颇认识;要重视并做好新老编辑的“传帮带”,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业务交流,引导大家在干中学、学中干;要围绕本社的出版定位,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为员工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和便利的学习条件,让继续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优化编校实务继续教育的供给,核心指向是要真正管用、有效,要解决编校实践的疑惑,提高从业人员解决问题的理论认知度和具体操作能力。具体讲,要着力讲清楚两大方面的六个具体问题:即要在继续教育中做好树立平和有致语言评改观的工作;要在继续教育中坚持求真求信的知识性问题处理观。
出版业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平台和载体,尤其在转企改制的当下,出版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坚守出版文化阵地,履行其神圣职责,将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也是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培训只是手段和途径,而不是目的和本质。想通过一年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令
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其专业培养与继续教育历程进行总结。笔者认为,编辑岗位入门培训受益终生,而编辑出版实践为继续教育的最佳途径,终身学习是继续教育的最好方法。
“编辑导师制”是出版企业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开发机制和人力资源培养模式。伴随编辑导师制在部分出版企业中的实施,一些问题也渐渐显露端倪。在实践编辑导师制的过程中,出版企业要厚植人才“萌生”的土壤,人力资源部要切实扮演好编辑导师制的“推手”角色,导师要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和心态,学员要始终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培养新型军事出版人才必须始终坚持以强军目标为统领,积极探索军事媒体特点规律,坚持创新发展。在继续教育方面,当前亟待实现“三个创新”:创新继续教育目标—培养能打胜仗的新型军事出版人才;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实现向全媒体军事出版人转型;创新继续教育内容—紧贴战场和对手设置训练课题。
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产业内外部环境的变革息息相关。本文在厘清产业内外部环境变革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提出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虽然数字出版的成功路径仍需出版机构做进一步的探索,但是内容生产仍然是数字出版的核心,而内容产业的核心则是人.尤其是当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还远远无法满足数字出版行业快速发展需求,因此加快培养数字出版人才是推进出版产业进程的重要议题.针对信息时代数字出版人才的新要求,笔者认为需因类施策,针对不同类型人才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