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瑶医预测学中的应用

来源 :2016年全国瑶医药发展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12345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瑶医药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治疗经验、独特的民族风格.古代的瑶医是医巫不分家的,瑶医学相对中原的医学更保持着村寨式、家传式的流传方法.而治未病思想是瑶医与《黄帝内经》:"上医之治,治未病",充分实践结合,形成的自身对抗自然疾病灾害的一种理论体系.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瑶药红凉伞的质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TLC等理化方法鉴别红凉伞药材的主要成分,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方法对红凉伞药材的水分、总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结果:广西10批不同产地及不同采集时间的红凉伞药材均具有相同的性状、TLC色谱特征,实验测定结果为:水分8.84%~12.40%,总灰分2.62%~4.8%,酸不溶性灰分0.37%~0.97%,浸出物13.40%~16.85%.
本文从植物来源、名称、性味与归属、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主要成分等方面比较了两种瑶药"三钱三"的差异,并综述其在骨科临床上的应用,以期区分两种药物在应用中的混淆,为其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盈亏平衡理论内涵,"盈"者,满也,莫不有也,为实而有余、库中富余之意."亏"者,空也,莫不缺也,为虚而不足、仓底少粮之境.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一样,"盈"与"亏"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成为瑶医学阐述机体的生理情况、病理转归以及养生保健等理论的重要载体.
目的:探索苦玄参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苦玄参育种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苦玄参育种材料的基因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及多态性百分率及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并基于遗传距离对其进行聚类分析,以明确该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17对引物共扩增出7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4.3个.各引物间多态位点百分率(P)变化范围8.33%~100%,平
瑶医诊治疾病所用药物,按其药理性质和功能效果来进行区分、归类,主要有"风药"、"箍药"、"打药"、"补药"、"赶药"、"扯药"、"凉药"、"表药"等类别.瑶医流传久远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一百余种传统常用药物,基本上分别涵括了上述类别药物的功效."风药"与临床的"风病"相对应,其性较平和、舒缓,能调节和平衡人体机能、纠正病理失衡,主要用以治疗属于"风"性质的症疾,以其用来
瑶医药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文化与中华医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瑶医不是体系所能概括的,而是大道纲纪.瑶医是医道,是活人之道,而不仅是医学.瑶医之道与传统中医之道是相通的.瑶医医道非常简单扼要,但大道至简,大道至易,至简至易才能通用.笔者认为瑶医医道的主要特色与优势是认识领域的高屋建瓴、实践应用的至简至易.瑶医医道以"三元和谐"为医道之理论纲纪."三元和谐"就是天地人和谐会通.道是
瑶族医生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和认识药物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对疾病认识和诊病治病的理论以及药物理论.但是,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瑶医药经验长期靠口授心传的方式流传,加上地域、文化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瑶医药理论只是点滴、零散的理论,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解放后,在党和政府民族医药政策支持下,民族医药工作者们积极投身瑶医药的挖掘整理工作,对散落民间的瑶医药的歌谣、口诀、医疗经验、药用动植
肿瘤是指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一种新生物,可分为良性、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多为膨胀性生长,具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恶性肿瘤为浸润性生长,可通过血行、淋巴管道等多种途径发生广泛转移,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肿瘤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缺乏针对性治疗药物,属于医学界尚未攻克的病种之一。广西炎热多雨,湿热地气和植物腐臭之气混合成为瘴毒,这里的瑶民为
风湿病是一个多发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本文就瑶医对风湿病的认识与治疗优势进行分析。瑶医把风湿病的病因统归为“毒”,其病理为盈亏失和,应辨病论治,治求专方,以泄毒祛瘀为治疗总法,不管临床症状如何变化,病没变,即是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所以采取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内外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在审病求治的基础上,瑶医用药的原则是盈则消之,亏则补之,这就是瑶医学著名的“风亏打盈”理论。依此,瑶医将药物分为风药
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瑶族人民对医药的认识过程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是从迷信鬼神开始,到医药鬼神共存(即巫医结合),进而到医药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瑶医"神气道"中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是华夏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结构和精神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已经作为特有的文化思想贯穿于瑶族人的思想方式、情感表达、人际交往、人格塑造、健康保健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