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质变比热容对太阳能布雷森热机循环性能的影响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年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2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太阳能布雷森热机循环系统的一般模型,探讨工质变比热容、太阳能集热器的辐射热损和有限速率热传导等对其性能的影响。应用数值计算和图解方法,对太阳能布雷森热机系统的总效率、集热器的最佳工作温度等性能参量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评估,获得一些能为太阳能热机性能改善提供参数设计参考的有意义的新结论。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采用两级G-M型脉管制冷机预冷一台单级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来研究液氦温区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性能的实验方案。基于回热器数值模拟软件REGEN3.3,重点研究了液氦温区回热器长度、回热器填料、气体工质对回热器效率的影响。采用低温惯性管作为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调相装置,在小声功系统中实现了理想相位关系的调节,有效提高小型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的效率。
为了改进导热系数测量技术,提高实验数据的精度,本文利用有限元法对瞬态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影响测量过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以甲苯为待测对象,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参数,模拟得到的温升曲线可以与实验测量得到的温升曲线符合的很好,二者的偏差小于0.05K。
工作于宽马赫数范围内的MHD-Arc-Ramjet 联合循环发动机需要有力的推力调解手段。本文阐述了发动机中两种推力调节手段(基于能量旁路系统作用的调节和基于燃烧释热的气动热力调节)的工作机理,建立了发动机一维内流场模型,并运用MacCormack方法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两种调节手段对于发动机流场和推力的影响规律。本文工作为发动机推力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分析驻波热声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漏热特性对于合理评价及提高发动机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一台高频驻波发动机不产生自激振荡时,通过实验测量了通过绝热材料、板叠套筒、板叠的漏热,并推算出了板叠的相对有效导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绝热材料和板叠套筒漏热所占的比例最大。同时,在充有氦气时丝网的相对导热系数略大于0.1,平行板结构在充有氦气时其相对导热系数为0.1-0.15,真空时的导热系数较小,氦气的存在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高频驻波热声发动机实验系统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对计算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表明实现有限换热条件的板叠实物模型适合驻波发动机的模拟。研究了两种热边界条件下的发动机起振过程,获得了在给定加热量下不同于低频发动机的平均压力显著升高、压力波振幅放大和振幅饱和过程。计算结果给出了发动机内部驻波声场分布特性,观测到了板叠端部的复杂流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CFD
本文在驻波发动机谐振管末端直接耦合驻波制冷机,搭建了一完全无运动部件的普冷温区制冷系统。通过调整发动机、制冷机的板叠长度、孔隙率进行优化实验。以氦气为工质,加热量1000W,热端温度约470℃,制冷机温差20℃时取得了75W的制冷量。由于驻波热机内禀的不可逆换热以及高频声波更易耗散等因素制约了系统热效率的提高。应用对称型变截面谐振管能有效抑制实验中产生的高阶谐波,但系统性能未得到提升。
本文开展了对一种新型近共沸混合物的整机性能实验研究,该混合物具有零ODP值和低GWP值,可作为传统工质R502 甚至是R404A的长期替代物。在同一整机性能实验台上做了该工质与R502、R404A、R507A及R290的性能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新工质具有低压比、低排气温度、高容积制冷量、高COP的优点,可以作为R502的长期替代物,在-40℃左右的低温工况下,比现在应用最广泛的R404A更具有
在考虑氢气溶解的条件下,运用SRK 状态方程计算了液氧/氢在超临界环境下达到气-液平衡时氢氧组分在各相中的摩尔分数以及液氧的蒸发热随液氧表面温度的变化;根据气-液平衡时各组分在各相中的摩尔分数,以甲烷为参比态气体,运用扩展对比状态理论(ECST)计算了气相及液相氢氧混合物的PVT 属性、粘性及导热系数。结果表明,在高压环境下,有一部分氢气溶解于液氧中,且随着温度和压强的增加其溶解度增大;若考虑氢气
本文采用SRK状态方程计算分析了超临界CO2在润滑油中的溶解度。根据油膜流动特性判断油膜的主要传热方式,提出了新气体冷却器的换热模型。根据新换热模型及新气体冷却器的结构尺寸,模拟计算了新设计的气体冷却器的换热性能。结果表明新气体冷却器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润滑油的存在致使其换热性能下降30%左右。
采用氨水吸收热泵原理能够实现热能远距离输送,运用此设想建立了氨水吸收式低品位热能远距离输送实验样机,在热源端将热能转变为化学能,形成氨水溶液浓度差,于环境温度下进行远距离输运,在用户端吸收器得到热量。实验结果显示,在过渡季天气条件(冷却水温度22℃-26℃),发生器温度105℃,吸收器制取60℃以下热媒水时,远距离供热热能COP均大于0.5。相比传统显热输送方式,具有管径较小,无须保温,输送距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