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脂肪水平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代谢以及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组织表达的影响

来源 :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osho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等比例混合的鱼油和玉米油为脂肪源,配制7组等氮不等脂饲料,实测饲料脂肪含量分别为1.0、4.6、8.1、11.9、15.0、18.3和21.3%,投喂异育银鲫(约3.5 g)70天,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其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代谢以及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组织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而饲料效率逐渐升高(P<0.05).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贮积率在前三组显著提高(P<0.05),后四组SGR和PRE没有继续升高.饲料脂肪对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均有明显影响(P<0.05).脂肪酸组成显示,饲料脂肪水平对肝脏和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变化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肝脏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α和脂肪酸合成酶的mRNA相对表达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下调(P<0.05),但脂肪酸去饱和酶和延长酶的mRNA相对表达没有受到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基于本实验结果,更高的饲料脂肪水平并没有带来更好的生长效果、n-3HUFA积累以及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基于此脂肪源推荐异育银鲫幼鱼饲料脂肪含量在6.9%左右.
其他文献
此本试验设计5个不同碳源物质的添加组(淀粉组、葡萄糖组、蔗糖组、甜蜜素组、复合碳源组),探讨了添加不同碳源物质所形成的生物絮团对团头鲂幼鱼生长和消化酶以及抗氧化酶的影响.每个养殖桶投放团头鲂幼鱼20尾,初始体重为(36.74±0.82)g,每个碳源添加组设置3个重复,试验期为8周.研究表明:(1)与对照组(淀粉组)相比,葡萄糖组显著提高了团头鲂幼鱼鱼体末重、增重率、特定增重率(P<0.05),显著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对人和动物体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海水植食性鱼类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具有将十八碳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转化为LC-PUFA的完整酶系统,因此它是研究海水鱼类LC-PUFA合成代谢及调控机制的良好模型.肝X受体(LXRs)是一类重要的核受体家族成员,参与维持胆固醇代谢平衡,调控脂肪酸合成代谢与糖代谢.本实
在一种实用饲料的基础上,用鱼油、豆油和亚麻籽油调节饲料脂肪酸比例,配制成ω3/ω6比值为0.3、0.4、0.5和0.6的四种等能等氮试验饲料,在室内淡水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喂吉富罗非鱼(初均重5.32±0.03g)8周.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和末重随ω3/ω6比例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而饲料系数随ω3/ω6比例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罗非鱼全鱼干物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组
分别给罗非鱼(初重43g)饲喂含鱼油、豆油、亚麻籽油和猪油实验饲料8周,并于餐后3h、6h、9h、12h、15h和24h测定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研究不同种类脂肪对罗非鱼生长及餐后糖脂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末重、SGR、FI、脏体比和肝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猪油组FCR高于其他组,而PER低于其他组.12h前鱼油组血清总胆固醇(CHO)含量高于其他油脂组,而15h后各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
以体质量为518.81±15.99g的卵形鲳鲹为试验对象,探讨投喂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8%、41%、44%的配合饲料30d对卵形鲳鲹消化道(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脏中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料蛋白质水平(38%~44%)显著影响卵形鲳鲹消化道和肝脏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活性(P<0.05),肠道蛋白酶的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升高,44%组卵形鲳鲹的前肠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为
将平均体质量为(7.16±0.07)g的大菱鲆幼鱼分别饲养在5种不同的盐度(12、18、24、30和36)水体中,并喂养3种不同糖水平(5%,15%,25%)的等脂等能饲料,以探讨盐度和饲料糖水平对幼鱼生长性能,营养利用,血糖指标和肝脏中糖代谢酶的影响.饲料糖水平对特定生长率(SGR),成活率,摄食率(F%)和饲料效率(FCE)均无显著影响.12盐度组的SGR、摄食率、饲料效率较低;而18和36盐
以初始体重为13.64±0.18g的大黄鱼为实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实验,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40%、45%、50%)和投喂频率(2次/d、1次/d)及其交互作用对其生长、体组成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养殖实验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转化率均影响显著(P<0.05).在40%和45%蛋白质组,1次/d投喂的大黄鱼的WGR
以小麦淀粉代替微晶纤维素,配制六种不同糖水平(0、6、12、18、24和30%)的等氮(45%)等脂(9.4%)饲料,研究饲料糖水平对不同规格军曹鱼生长和代谢的影响.170g实验组每个网箱分配20尾实验鱼,600g实验组每个网箱分配10尾实验鱼.每组处理设置三个重复,每天投喂两次,达饱足,持续10周.在两组实验中,投喂高糖饲料实验鱼具有比低糖饲料具有更高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CR),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铜缺乏和过量对黄颡鱼肝脏和肌肉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潜在机理.以五水合硫酸铜为铜源,配制3组实验饲料,其添加量分别为0,0.013和0.39 g/kg饲料,饲料中铜的实测值分别为0.76(铜缺乏),4.18(适量铜)和92.45(铜过量)mg/kg饲料,饲养初体重为1.83±0.08g的黄颡鱼八周.结果显示,适量铜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铜缺乏和铜过量组.在肝脏中,与适量铜组相
以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糖源配制了五组饲料,在3‰盐度下饲养初始体质量为(0.015±0.002)g的凡纳滨对虾50天.结果发现,葡萄糖组对虾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小麦淀粉组合马铃薯淀粉组.玉米淀粉组对虾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小麦淀粉组;马铃薯淀粉组对虾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最高;葡萄糖组对虾肝胰腺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蔗糖组的对虾有较高的肝胰腺葡萄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