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我国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总结

来源 :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__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实质上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土地政策,通过对土地市场的干预来调控宏观经济,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目标。作为新的宏观调控工具,土地政策特别是土地供应对总投资、房地产投资以及总产出具有显著影响,紧缩的供地政策对抑制投资过快增长,防范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总结2003年以来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经验,为下一轮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在基于其他专题报告讨论人口城市化的前提下,侧重于讨论90年代以来土地城市化的特征极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城市理性增长和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前提的土地城市化政策建议,指出必须正视城市土地利用存在不集约的现实,通过加大政策和制度约束力,创新土地集约利用的机制,促进城市走向理性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证明,土地政策及其以产权制度和市场制度等法律法规的创新与实施,在资源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政策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关系,是政府对宏观经济在市场调节失灵时发生的行政干预与被干预的关系。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体制改革过程中,土地问题受到了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土地政策不但被升为基本国策,而且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通过介绍集体土地所有权特征,分析了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基础,同时指出《土地管理法》确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旨在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有效保护耕地,成为集体土地流转的前置条件和刚性约束,并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应当遵循的规划控制、市场准入、集约高效以及合理分配等原则进行了阐述。至于其流转价格,由流转双方在自愿流转、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议定。同时认为集体农地使用权流转应当在用途管制的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稳妥推进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和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同时指出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自身的建设问题,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加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亟须政府、企业与农民的良性互动,同时应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
分析了中国的房地产存在泡沫的原因,探讨了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必然性,并结合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对房价飙升的供求分析进行了阐述,同时从遏制房地产投机、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以及打破政府的土地垄断等方面提出了全面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思路。
通过梳理当前中央政策导向与社会关注热点,盘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向与要求,解析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新命题与挑战,提出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抓手,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为重点,破除城乡土地二元结构,畅通城乡生产要素流动路径,壮大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通过分析处理小产权房问题,指出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是否要保护耕地,而在于农民能否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率以及能否处分自己的房屋所有权。而土地监护制度表面上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实际上却由于对农民自身意志的忽视和不尊重,过于自负甚至片面地将政府的意志,等同于农民集体和农民个人意志,而造成了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严重剥夺,导致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家所有权以及相关使用权之间的严重不平衡。现在农民开发销售小产
通过分析商业性拆迁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提出应依公法、社会法适用政府介入与被拆迁人共同体多数决解决原则。同时分析了回避了国家享有土地所有权与地方政府不介入商业性拆迁两者自相矛盾问题,指出应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制度促使被拆迁人结盟,并以此对地方政府就商业性拆迁的任意、冲动形成有效制约,并概述了具体实施的结盟、谈判、表决以及监督这四个步骤。
在土地调控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土地政策的特殊性,用好有效的政策工具,才能做到科学调控,同时分析了土地政策调控的特殊性,并强调了土地供应在土地调控政策的重要地位,并对决策土地供应量的企业囤积土地量、政府储备土地量以及二级市场交易量等因素进行了阐述。
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确立了保护具有杰出普世价值的人类共同遗产的法律框架.1944年起,敦煌莫高窟受到专门机构的保护.1987年,莫高窟因符合公约规定的全部六项价值标准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公约促使莫高窟的国内法律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2003)、国际合作制定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11)是国内与国际遗产保护法规的继承与发展.莫高窟的立法保护、科学保护、国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