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认定与集体性乡民艺术的保护--以冀南固义村”捉黄鬼”活动为个案

来源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ojianpku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社会生活为乡民艺术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在乡土社会中,乡民艺术的展演既反映了村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意念,又折射出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非遗"及传承人认定和保护制度介入乡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一方面的确有利于通过自上而下的认可提高村民参与乡民艺术的热情;另一方面又因为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造成乡民艺术内在价值的部分失落和参与村民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失衡.在"非遗"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传承人认定时,有必要注意一些乡民艺术的集体性特点而从具体实践层面,或许可以尝试建立集体传承人制度.
其他文献
宝卷说唱仪式中,人们能隐约看见曾经存在过,但已经陌生的神圣空间传统.许多民间宗教宝卷自称为"经",并反复强调其宝卷"至真"(文献中多称为"骨髓真经")、"至宝"、"至妙".从讲
天津葛沽宝辇是以八辇二亭为中心各花会竞相表演的酬神娱人祭典体系,是女神信仰及崇拜的典范之地,同时与年文化紧密结合,其起源、表演仪式、仪轨等都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
城隍信仰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祭祀,究其本义,"城"指土筑高墙,"隍"指护城壕.古人建造城郭意在保护城内百姓安全,民间信仰中把"城"、"隍"神化为城市保护神乃情理使然.随着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就是乡村要宜居宜赏.侗族尊重自然、索取有度,尊重他人、互利互惠的人生理念使侗寨成就为宜居宜赏的生态审美场,在村寨文化、建筑营造、公共管理、资源利
口传心授是传统戏曲的主要传承方式.戏曲之所以必须口传心授,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文字剧本等物质资料的匮乏,使戏曲丧失了以文本为主要传承媒介的前提;戏曲表演艺术的活态性,
Golden Turtle Iconography Golden Turtle Philosophy is integrated largely in Tibetan and Mongolian thought and is convergent,with regard to medicine and music, a
安远南乡民间大堂音乐由《阴反阳》、《倒水莲》、《蜻蜒点水》等十大曲牌组成,一直流传于安远县孔田镇上魏、下魏、大围一带,主要以唢呐为主,多种弦乐和弹拨乐为辅的民间吹
"黄石公祭祀活动"(民间称"黄石公庙会")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即便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没有使祭祀活动间断.2000年以黄山村宋立洪先生为代表的黄石山会,对"黄石公祭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融歌、舞、器乐大型音乐组曲.本文从演奏《白沙细乐》的乐器、音乐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展开讨论,通过剖析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艺术人类学是跨学科研究,其对象和内容是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却是人类学的.人类学的进化学派把艺术作为现代文明的"专利品",英国结构-功能学派致力于社会组织的横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