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为何必须口传心授

来源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传心授是传统戏曲的主要传承方式.戏曲之所以必须口传心授,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文字剧本等物质资料的匮乏,使戏曲丧失了以文本为主要传承媒介的前提;戏曲表演艺术的活态性,使其不具备通过文本传承精髓的可能性.进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戏曲表演"诀窍"的隐蔽性,否定了无师自通的纯观摩方式的学习;作为一门以角色扮演为本质的艺术,戏曲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使对角色的精微体会与传神体现成为非"人"不可的传承核心.口传心授突出体现了传承活动中师徒双方的在场性和互动性,在物质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这一点尤需重视.
其他文献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它生存的土壤却在无情地流失.本文在分
村寨是传习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单元,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是保育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生境.通过对那贯屯的田野考察发现,壮族山歌的传统生境已然消解,山歌文化传承的村寨依托已不
摆手舞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区的酉水流域,是土家族最具特色的显著标志之一.本文在介绍湘西摆手舞的同时,根据艺术人类学语境下摆手舞基本舞蹈语汇的原始本意,认为它是土家民俗中
大理白族民间舞蹈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是白族人民在数千年中共同创造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宝贵民族精神财富,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和文艺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民间仪式的内容和形式极其丰富多彩,包含和浓缩了民族文化进程中"天人合一,灵物共融"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和民族智慧,拥有海量的优势资源和发展创新的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武家泥塑"的发展历史,从口述史的描述和典籍文献资料两方面考察,迄今为止当不少于300年.它发轫于山西省忻州地区,后辗转流传至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
宝卷说唱仪式中,人们能隐约看见曾经存在过,但已经陌生的神圣空间传统.许多民间宗教宝卷自称为"经",并反复强调其宝卷"至真"(文献中多称为"骨髓真经")、"至宝"、"至妙".从讲
天津葛沽宝辇是以八辇二亭为中心各花会竞相表演的酬神娱人祭典体系,是女神信仰及崇拜的典范之地,同时与年文化紧密结合,其起源、表演仪式、仪轨等都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
城隍信仰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祭祀,究其本义,"城"指土筑高墙,"隍"指护城壕.古人建造城郭意在保护城内百姓安全,民间信仰中把"城"、"隍"神化为城市保护神乃情理使然.随着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就是乡村要宜居宜赏.侗族尊重自然、索取有度,尊重他人、互利互惠的人生理念使侗寨成就为宜居宜赏的生态审美场,在村寨文化、建筑营造、公共管理、资源利